物与鄂伦春人的人观研究猎业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网.PDFVIP

物与鄂伦春人的人观研究猎业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网.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与鄂伦春人的人观研究猎业时代-中国社会科学网

物与鄂伦春人的人观研究:猎业时代 尤明慧 (1.玉林师范学院政史学院,玉林 537000;2.厦门大学 人类学研究所,厦门361000) [摘 要] 具体 的 “物”是具体历史文化背景之物, “物”因此在某一特定文化模塑下呈现出不同 的存在样态。在传统的游猎文化中,鄂伦春人对于 自然物、制造物、共享物、私有物以及神圣物,对于物 与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物与社会建构等,都形成 了自己的认识、分类和阐释,以理解 自我以及周围的世 界,并由此投射出对 自然界或生活环境的看法,形成人类族群共 同体独特的价值体系、认知体系和解释 体系。 [关键词] 鄂伦春人;物;人观;狩猎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章编号]1002—3054 (2016)01—0082—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160110 “物” “物质文化”及相关话题一直是人类 杂色。本义:万物。即是说,文明起源之初,人 学、民族学、考古学、遗产学或历史学等学科关 们以牛为大牲,所指世间万物。 “杂帛” “事” 注的领域。20世纪90年代 以来,学术界注重以 “器” “外境”等均为 “物”之延伸义。[]H‘ 中 物的空间、物的使用、物的交换、物的功能、物 国古代的 “物”,由 “古者包牺 氏之王天下也, 的阐释、物的象征等为视角和脉络来认识和探讨 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文化社会。其中,人类学擅于运用第一手的民族 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 志材料,侧重于从物 自身或物的交换,物的分类 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窥见以一物象 与象征,物与人观等几个方面对物进行认知,力 万物,以万物象天地之道的思想,乃 “观物取 图呈现出地方文化 中 “物”的独特意义。本文 象”法,故有将天、地、人视为一体,相互融 将以鄂伦春人对物的分类和认识为例,希望对物 通之世界观,其中尤以道家最具代表性 ,道家强 与人观的人类学讨论提供一些看法。 调万物为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 自 一 、 名与实:“物"与人类学之 “物" 然。”[2](啪 事实上,在儒家学术体系里,一直存 何为 “物”? 《说文 ·牛部》记:“物,万物 在天、地、人、万物一体 的学说和观点,有 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勿 “天何言哉?四时行矣,百物生矣。”( 《论语 · 声。”何谓 “牛”? “牛,大牲也。牛,件也。 阳货》)及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_2J(’民之秉 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 ”。可知 彝,好是懿德。”E31(P181)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牛”乃大物,亦可为 “件”,“件”再化为 “事 与我为一”。_4J(P13)这种认知不仅形成了中国文化 理”。又有 “天地之数起于牵牛”之说,于是, 中 “天人合一” “人物一体” “人天同构”的整 “牛”又可作为指代天地之物的符号,故而已符 体思维认识,而且成为中国思想的精神精髓。及 合万物之事理本相,成为 “物”核心意义之来 至张载的 “故所以妙万物而谓之神,通万物而 源。而 “勿”声之 “勿”是一种杂色旗 ,表示 谓之道,体 万物而谓之性”,[]( 易言之, [收稿 日期]2015—09—16 [作者简介]尤明慧 (1976一),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玉林师范学院政史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博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