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创造学结课论文 永动机的设想
创造学论文
——永动机的设想
专业:自动化
姓名:韩**
学号:**********
创造学论文
——永动机的设想
永动机的想法起源于印度,公元1200年前后,这种思想从印度传到了伊斯兰教世界,并从这里传到了西方。进而风靡全世界。然而经过了世界上无数优秀科学家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和尝试,永动机最终被科学界否定,1775 年法国科学院就决定不再刊载有关永动机的通讯。1917 年美国专利局决定不再受理永动机专利的申请。永动机热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但是,永动机真的无法实现吗?为什么直到今天还有无数的永动机迷们始终“执迷不悟”的沉迷其中呢?
太阳系的运行,原子核内部永不停息的运动,以及中国古代出现的神秘的木牛流马不都是一台一台的永动机吗?
因此,无数的专家学者始终坚信,永动机在整个宇宙都是可以实现的。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唯一的解释是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
初中时,我从物理课本上了解到了关于永动机的历史,同时也得到了永动机无法实现的结论。毫不夸张的说,我当时很失望,很不愿意接受。我曾私下拿着亲手画的永动机图去找过物理老师,结果被物理老师留在办公室里果断批评了半节课,同时再次被强行灌输了关于“永动机绝不可能实现”的“真理”。之所以这里的真理上加了引号,是因为我从办公室出来时依然坚信我的设计的可行性,虽然现在看来是那么的幼稚。
我认为无论永动机最终能否真正实现,对永动机的研究都体现出了一种当今社会缺乏的探索精神,如果从小对孩子加以很好的引导,那么将对我国将来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良好基础。永动机不仅有很大的吸引力,较强的趣味性,而且启蒙意义非常重大。可惜现在的社会大部分孩子的好奇心往往都被老师或是家长无情的扼杀。
国民党军队第12兵团司令官黄维,1948年在国共内战的许蚌会战被俘之后,送至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至1975年释放期间,在所內潜心研制永动机“东方红发动机”,十分有名。最终当然也以失败告终。
从永动机的历史上来看,虽然没有一台永动机在研发过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永动”,但很多由它延伸出来的理论或是实践上的创新却帮助工厂企业实现了系统节能,大幅提升了系统性能,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因此,谁能说历史上有关于永动机的所有研究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谁又能断言现在的永动机迷们对永动机的不懈痴迷只是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和精力呢?
对于永动机爱好者而言,开发永动机是怀疑精神和实证精神的完美诠释,是一个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人的内涵体现。
当前我国高学历人才不少,然而真正能灵活利用所学理论的人不多,许多人学了高等数学,也能解给定的微分方程,但确不会给一个简单的实际系统建立微分方程,这无不是一种悲哀,他们的卷面成绩与实际能力形成巨大反差,他们往往表现为知识体系呆板、分裂,没有任何的灵活运用能力。因为这些都是需要长期思考磨练思维才能实现的。他们与我国许多永动机爱好者相反,他们学而不思。
而很多永动机爱好者是夜以继日的思考,不断地探索着,尝试着。有可能他们的知识储备较少但他们至少是怀着极大的热忱,怀着一颗牺牲的心在努力。有些人也许把它当成了生命的追求,一生的梦想,这难道不令人感动吗?这难道不比那些空有一肚子理论,却无任何作为的人强得多吗?这难道不比那些拥有满屋子文凭却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砖家更加的令人钦佩吗?
在当代中国,产生这样一群自以为正确就可以随意嘲讽他人的人并不奇怪,然而对这群人默许,冷漠旁观,甚至推波助澜的话,那就是民族的悲哀。无数永动机爱好者在舆论的嘲笑中前进,这到底是固执还是坚强,到底是偏执还是悲壮。
伟大并不意味着必须有所成就,成就也不一定伴随着伟大。在无数次绝望中重生,在无数坎坷中前进,在垂暮之年回首往事,坚信没有背叛自己的灵魂,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吗?
现代物理能量守恒定律就在限制人的思考,简直就在扼杀人。宇宙下任何运动都至少是能量守恒的`或者是能量多余的,因为宇宙本就是巨大能量场所!能量守恒定律只能对于整个宇宙或者是完全密封任何能量都无法穿透的场所。
在资料中记载,我国古代就出现过一种类似于永动机的装置,只不过它并未引起国人的充分关注,而是一直以儿童玩具的身份出现,它就是“饮水鸟”。前苏联著名的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编著的《趣味物理学续编》中提到,一个中国人曾将这个涂了颜色、看不见内部奥秘的“饮水鸟”赠给爱因斯坦,并对他说,科学家不是说永动机不可能吗,现在就让你瞧瞧这台永动机。当爱因斯坦看过并明白其原理时,十分惊叹“饮水鸟”的巧妙设计。因此这个玩具就被叫做“爱因斯坦也吃惊的玩具”。 到今天我们仍能在一些装饰房间或其他地方的装饰品中看到它。
饮水鸟在近代曾引起了西方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爱因斯坦等人用自己所谓的很多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