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学概论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旅游学概论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的起源 民俗文化分类 民俗文化的特点 授 课 老 师 刘 红 星 民俗文化的概念 什么是民俗? 科学定义: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众中传承的物质生活文化(如衣、食、住、行习俗,生产交易习俗) 民众中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如家族结构、婚丧礼仪习俗) 民众传统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如民间信仰、节日习俗) 民间传承的各种语言艺术、游艺竞技习俗 以上摘自《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 王献忠著1991年10月 民俗文化的起源 民俗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存在于一个民族的历史长河,它的产生不拘于一时一地,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受到经济、政治、宗教、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居住的地域、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不同,往往形成的某一地域的人们所遵守的民俗也不同。 许多传承民俗的事象还和宗教信仰有关。 民俗的发生发展过程,总是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水平的制约。 民俗文化分类 日常生活民俗 劳动生产民俗 婚丧礼仪习俗 中华传统节日 民族服饰 饮食习俗 居住民俗 生活民俗 1、民间服饰 苗族 花苗服饰是苗族服装系列中色彩最为艳丽的一种。整套服饰就如同一座座无字的民族服饰丰碑,其中的条纹、图案、色彩无不展示出苗女的智慧与灵巧 苗族支系按其服饰的色彩有“红苗”“花苗”、“青苗”、“白苗”等 .其中青苗人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花苗 苗家的姑娘的百褶裙 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这些裙子从纺织布到漂染缝制,一直到最后绘图绣花,都是姑娘们自己独立完成 藏 族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藏族银盾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彝族 阿妈的服装以黑、蓝为主色,庄重含蓄,雍容典雅火把场的服饰绚丽多彩,花纹图案繁多,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两公斤羊毛擀制成的披毡,薄如铜钱。白天为衣,夜晚当被,是彝族男女老幼的必备之服 彝族服装 彝族女青年的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黑、绿、白、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 服装 白族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白族服装介绍 饮食文化 2、饮食文化 面花俗称“花馍”,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甚广。 面花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既可食用又可观赏,是关中等地农村红白喜事的必备之物,又是四时八节馈赠亲友的珍贵礼品 吃的艺术! 3、传统民居 福建土楼在中国福建的西部,北部一带耸立着一座座世界独一无二,古朴雄厚奇的土楼。外围为4米厚的土筑围墙,内部是合院式的布局。在主轴线上排列层层厅堂,两侧是厢房。可以说池宅的布局是围廊式土楼与厅堂为中心的院落式民居的综合。 楼中的居、储、炊、饮等设备一应俱全,数百人的家族聚集而居。 有圆有方,圆中有方,方中有圆。楼高墙厚,结构精巧。具有防风抗震,集体防御,避暑抵寒等多种功能。 湘西吊脚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湘西、鄂西、贵州地区的吊角楼也很多 吊角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

文档评论(0)

weizhent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