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采场矿压的理论 3、 “板”学说 二、经典学说 法国的法依欧尔于1885年提出的压力拱假说认为,在回采空间上方,由于岩层自然平衡(岩块扭转挤压的结果),形成一个“压力拱”,前拱脚位于采面前方煤体内,后拱脚位于采空区冒落矸石上(或充填物上),两拱脚之间形成一个减压区,采场处于减压区内,其支架仅承受拱内岩石重量。随采面推进,压力拱也不断前移。当前后拱脚岩性一样时,压力拱为对称拱,否则为非对称拱。 2、悬梁假说 法国人舒里兹于1867年 提出的悬梁学说,该假说假设顶板为连续的弹性介质,顶板初次破坏后,可以看作一端固定在采面前方煤体内的悬臂梁,当顶板为多层时组成组合梁,随着工作面推进悬梁周期性折断,形成工作面周期性压力增大现象。折断后的岩梁一端作用于采场支架,另一端作用于采空区冒落矸石上,采场支架所承受的最大载荷(给定载荷)是直接顶重量和老顶重量的一半。 3、预成裂隙假说 回采空间周围存在三个区,即应力降低区、应力增高区和采动影响区,且随着采面推进而前进。 在应力增高区的移动中,覆岩的连续性被破坏,形成了非连续的裂隙体。 这非连续的矿压裂隙体,因裂隙存在可以产生很大的变形,其特征如同塑性体,在压紧的情况下形成“预应力梁”。 这个梁在自重及上方载荷作用下发生“塑性弯曲”,原挤紧的裂隙有可能张开或出现块间相对滑动,导致下沉到垮落,当上下层下沉量不同时产生离层。 支架要有足够强度促使顶板形成预应力梁,阻止裂隙张开、滑动,防止产生离层和垮落。 4、 铰接岩块假说(库兹涅佐夫,1950) Δi >(2~2.5) h i ,在采空区形成不规则冒落带,KP=1.25~1.50; h i < Δi <2 h i 时,在采空区形成规则冒落带, KP=1.05~1.25; Δi < h i时,形成的岩块之间相互咬合,运动相互牵制的裂隙带。在该带内形成结构,其形式为“三铰拱”式平衡。 三、 国内著名采场矿压理论 老顶岩梁断裂后,由于岩块排列整齐,回转时岩块相互挤压,而形成的水平力和摩擦力作用,使岩块间以铰链式连接,成为能承受一定载荷的岩块梁结构,叫做裂隙体梁或砌体梁。 回采工作面在砌体梁的保护下,当结构稳定时,上方载荷通过该梁传递到前方煤壁和后方采空区矸石或煤柱上,采场支架仅承受岩梁下直接顶载荷。当岩梁失稳时,结构将对支架产生冲击载荷。 2、传递岩梁理论 该理论中科院院士宋振骐提出的,该学说认为在长壁回采工作面上方存在着一个能够传递其上方载荷的岩层,由于该岩层跨度一般远小于工作面长度,故可视为平面问题讨论的梁,即所谓传递岩梁。 3、 弹性地基梁理论 上世纪80年代,原山东矿院宋振骐等人在枣庄矿务局柴里煤矿矿压观测中发现,老顶来压前,在工作面上下出口处,顶板出现上升,即“回弹”或“反弹”现象。为了解释该现象有的学者提出了“弹性地基梁假说”。 该学说把位于回采工作面上方的一层或多层老顶视为在煤层走向方向上被较松软的岩层夹支在其中的平面应变梁,梁的长度在采面推进方向可以认为是无限长,在采空区方向则为已经断裂的岩块所支撑 。满足Winkler弹性地基假定,即 式中 p——由于采动作用于老顶的扰动压力; y——老顶竖向位移; k——弹性地基系数,其大小与软层性质有关。 当岩梁存在于上下均为软岩层时,岩梁的最大弯距位于回采工作面前方,根据弹性力学推导,得到了岩梁断裂前和岩梁断裂后的弯矩和下沉如图所示。由该图可以看出: 4、 关键层理论 采场上方存在着对采场上覆全部岩层或局部岩层活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前者称为主关键层,后者为亚关键层。关键层有如下特点: 几何特征,相对其他同类岩层单层厚度较厚; 岩性特征,相对其他岩层较为坚硬,即弹性模量大,强度高; 变形特征,关键层下沉变形时,其上覆全部或局部岩层的下沉量同步谐调; 破断特征,关键层的破断将导致全部或局部上覆岩层的同步破断,引起较大范围的岩层移动。 承载特征,关键层破断前以“板”或“梁”的结构形式作为全部岩层或局部岩层的承载主体,破断后成为砌体梁结构,继续承载。 5、 拱梁结构理论 该学说认为,采场上方的结构是随着采场上方岩体强度而变化的。为此,该学说根据覆岩强度划分为3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区间,形成三个力学模型,以便于针对性矿压控制和解释其现象。 第一模型描述的强度低的结构岩层,结构为小岩块挤压而成,其传递力迹线像一个半拱,称之为“类拱”结构。 第二模型描述的强度中等的结构岩层,结构为多个岩块规则排列、挤压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高热封强度耐135℃高温蒸煮的CPP膜及其制备方法.pdf VIP
- 物业交接表格-全.pdf VIP
- (高清版)DG∕TJ 08-2433B-2023 外墙保温一体化系统应用技术标准(现浇混凝土保温外墙).docx VIP
- GB8478-2020 铝合金门窗国家标准.pdf VIP
- 福建福州市八县市2024-2025高二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及答案.pdf VIP
- 正确的员工考核评分表1.doc VIP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晋升职称无生试讲稿——22.我们奇妙的世界(1).docx VIP
-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课件.ppt VIP
- 十五规划PPT课件.pptx VIP
- 入党积极分子考试题库及答案.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