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张掮中 - 中华文化学院.docVIP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张掮中 - 中华文化学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张掮中 - 中华文化学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张掮中 摘要: 在21世纪高科技时代,“全球化”日益严峻的今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何以面对?它的价值取向该怎样定位?对其保护和合理利用,又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本文试以“朱仙镇年画”为案例,对其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进行了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具有推广其经验的借鉴意义,也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年画;文化遗产日;经济全球化;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仅有的文化传统不曾间断过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它承载着本民族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族人的记忆和灵魂!正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在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民间表演艺术;广大民众世代相承的人生礼仪、岁时活动、节日庆典、民间体育和竞技,以及有关生产、生活的其它习俗;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以及与上述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场所等等。因此,它既是本民族的“无字碑”,也是其显著“标志”!因为它蕴藏着本民族原生态的文化生命信息和文化象征符号。正是由这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组成了我们极为丰富、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传承着泱泱中华文化之根脉。 本文试以“朱仙镇年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无疑,在21世纪高科技时代,“全球化”日趋严峻的今天,那些盲目陶醉在“与国际接轨”的人们心中,无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无价“国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源泉,是民族“精、气、神”的根脉。他们数典忘祖,接受全盘西化,成了民族虚无主义的新生代。他们对“全球化”这种“霸权”掉以轻心,外来文化以高科技手段,通过WTO的绿色通道,便席卷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青少年一代心灵的影响严重。例如,NBA、好莱坞、影星、歌星、舞星、球星、时装模特、模仿秀、超女、超男,以及无奇不有的“广告”等等铺天盖地而来,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和审美习惯,全被推向边缘,由它来唱主角,首当其冲的便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有识之士坚定地认为,愈是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文化更应是全球的“本土化”,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神圣责任与使命! 众所周知,作为“五四”文学革命的旗手和主将,享誉中外文坛的鲁迅先生,他不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且他是毕生以心血来关注“民族文化遗产”,倡导“守护精神家园”的先驱、楷模与战士!他始终热爱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亲自搜集、整理、收藏、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木版年画的首倡者与理论奠基人。他热忱地倡导版画,开设木刻讲习班,办展览,出画册,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抱病参观了“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同青年作者座谈,被公认为中国现代版画运动的伟大导师。他从民族文化的根系对年画高屋建瓴的指导和深情的喜爱与关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子孙后代树起一座历史文化、民族记忆的丰碑。在他伟大精神的感召下,有识之士便前仆后继,如丰子恺、钟敬文、刘岘、王树村、薄松年、倪宝诚等追随鲁迅的足迹,将年画这一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出来,得以存活至今,实在是功德无量。 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初,青年木刻家刘岘将朱仙镇的许多年画门神寄给了鲁迅先生,当时鲁迅在回信中非常高兴地说:“河南门神一类的东西,先前我的家乡——绍兴——也有,也贴在厨门和墙壁上,现在都变了样了,大抵是石印的。要为大众所懂得,爱看的木刻,我以为应该采用其方法。不过旧的是先知道故事后看画,新的却要看了画而知道故事,所以结构就更难。”鲁迅先生对木版年画,如此的重视和关爱,当时就其社会地位和知名度而言,鲁迅可谓第一人、首倡者。这是通过河南籍的刘岘之手,朱仙镇年画才有幸和鲁迅先生“结缘”,这是中国年画,特别是朱仙镇木版年画难得的机遇,遇到真正的“知音”! 基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厚爱,对中国历史的睿智灼见,对民间原生态文化艺术的尊重,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的情结和理念,前辈的鲁迅先生是如此的热忱和执著,作为接过鲁迅先生手中“接力棒”的后人,冯骥才先生可谓是21世纪的领军人物。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伟大工程的发动者,高举从鲁迅手中接过的火炬,通过朱仙镇年画的复苏、繁荣与发展,照亮了国人文化视野的远大前程。 1981年7月24日,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作出关于建立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的报告。同年12月2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并强调该社应当“刻印具有传统特色的木版年画”。该社成立后即从搜集、整理、复制传统年画入手,分期、分批重新刻制传统年画木版。比如,将首批重刻印制的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