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云浦雨话从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滇云浦雨话从文

滇云浦雨话从文 施蛰存 五月十六日,在《新民晚报》上看到沈从文逝世的消息,极为惊讶。前不久,我还 收到从文夫人张兆和的信,说从文的病已大有好转,能在屋子里走几步,手也灵活了些, 可望再执笔了。岂知好转现象,却是凶兆。 当晚,我拟了一副挽联,翌晨,托老友包谦六写好,寄去北京,以申远地友朋哀悼 之情。联语云:“沅芷湘兰,一代风骚传说部;滇云浦雨,平生交谊仰文华。”上联说 从文的作品是现代的楚风、楚辞,不过不表现为辞赋,而表现为小说。下联说我和从文 的交谊,虽然有五六十年之久,但经常会面的机会,只有在上海的三四年和在昆明的三 年。彼此离居的时候,也不常有书信来往。因此,我和从文的交情,形迹是可谓疏远的, 但由于彼此相知较深,在出处之间,以及一些社会关系,有共同之处,在一个时代的文 人之间,也有理由可以彼此都认为至友。 一九二七年四月以后,蒋介石在南方大举迫害革命青年,张作霖在北方大举迫害革 命青年。这里所谓革命青年,在南方,是指国民党左派党员,共产党、团员;在北方, 是指一切国民党、共产党分子,和从事新文学创作,要求民主、自由的进步青年。张作 霖把这些人一律都称为“赤匪”,都在搜捕之列。一九二七年五、六、七月,武汉、上 海、南京、广州的革命青年,纷纷走散。一九二七年下半年至一九二八年上半年,北平、 天津的革命青年纷纷南下。许钦文、王鲁彦、魏金枝、冯雪峰、丁玲、胡也频、姚蓬子、 沈从文,都是在这一段时期中先后来到上海,我认识他们,也在这一段时期,而且大半 是冯雪峰介绍的。 一九二八——一九二九年,丁玲、胡也频、沈从文在法租界萨坡赛路(今淡水路) 租住了两间房子,记得仿佛在一家牛肉店楼上。他们在计划办一个文艺刊物《红与黑》。 我和刘呐鸥、戴望舒住在北四川路,办第一线书店,后改名水沫书店。彼此相去很远, 虽然认识了,却很少见面的机会。丁玲和胡也频比较多的到虹口来,因为也频有一部稿 子交水沫书店出版。他们俩来的时候,从文都在屋里写文章,编刊物,管家。他们三人 中,丁玲最善交际,有说有笑的,也频只是偶然说几句,帮衬丁玲。从文是一个温文尔 雅到有些羞怯的青年,只是眯着眼对你笑,不多说话,也不喜欢一个人,或和朋友一起, 出去逛马路散步。 一九二九年十月,我在松江结婚。冯雪峰、姚蓬子、丁玲、胡也频、沈从文、徐霞 村、刘呐鸥、戴望舒等许多文艺界朋友都从上海来参观婚礼。从文带来了一幅裱好的贺 词。这是一个鹅黄洒金笺的横幅,文云:“多福多寿多男女”,分四行写,每行二大字, 下署“丁玲、胡也频、沈从文贺”。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从文的毛笔书法,已是很有功夫 的章草了。贺词原是一个成语,称为“华封三祝”,原句应当是“多男子”,从文改为 “多男女”,表示反对封建家庭只重生男的陋俗。可是,尽管从文这样善颂善祷,我结 婚后生了一个女孩,不到二岁就夭殇了。以后接连生了四个男孩子,竟没有一个女儿, 未免辜负了从文的反封建祝愿。 十月是松江名产四腮鲈鱼上市的时候。我为了招待上海朋友,特地先期通知办喜筵 的菜馆为这一桌上海客人加一个四腮鲈火锅。这一席酒,他们都吃得谈笑风生,诵苏东 坡《赤壁赋》“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的名句,看到了直观教材,添了不少酒兴。 饮至九时,才分乘人力车到火车站,搭十点钟的杭沪夜车回到上海。 这是这一群文学青年最为意气风发,各自努力于创作的时候,也是彼此之间感情最 融洽的时候。谁想象得到,一二年之后,也频为革命而牺牲,丁玲态度大变,雪峰参加 了革命的实际工作,行踪秘密,蓬子被捕,囚在南京,徐霞村回归北平,沈从文有一个 时期不知下落,后来听说在中国公学,淞沪抗日战争以后,也回到北平去了。 从文在上海最多三年,我和他见面不到十次。直到我编《现代》杂志,写信去向他 索稿,才从往来书信中继续了友谊。在这一时期,我知道他很受胡适器重。他在中国公 学任教,为《新月》和《现代评论》写小说,都是胡适的关系。随后,胡适又把从文介 绍给杨振声。当时教育部成立一个教材编审委员会,杨振声负责编审各级学校语文教材, 就延聘从文在那里工作。由此,从文有了一个固定的职业,有月薪可以应付生活。但这 样一来,写作却成为他的业余事务,在他的精神生活上,有些主客颠倒。于是他不得不 挤出时间来从事写作,常常在信里说,他寄我的稿子是流着鼻血写的。 一九三七年九月下旬,我应国立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先生之聘,来到昆明。和我同 时来到的有李长之、吴晗、林同济、严楚江等人。这是抗战爆发后第一批到达昆明的外 省人,不过二三十人。他们都是在卢沟桥事变以前决定应聘的,所以他们的来到昆明, 不是由于战事影响。但两三个月之后,昆明市上出现了大批外省人。第二批到达的是中 央银行职员。第三批到达的是杭州笕桥空军,他们把基地转移到昆明。第四批到达的是 清华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