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2010-第四章油气的运移.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油地质学2010-第四章油气的运移

1 三、引起油气运移的因素 1、内在原因:油气是流体,具有流动性。 2、外界条件:地下具有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 一、问题的提出 石油成因理论—晚成说 必须回答以下问题: 1、成岩晚期,生油岩已经固结成岩,油气从生油层运移出来靠什么动力? 2、油气从细粒生油岩(泥岩、页岩、生物灰岩、泥灰岩)运移出来,如何克服巨大的毛细管阻力? 3、油气从生油岩向储集层运移过程中,以何种相态,通过什么运载体将油气输送出来?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 (一)压实作用 沉积物随着埋藏深度增加,上覆地层重量不断增加,孔隙中流体可以自由排出,这时的地静压力是通过流体传递给孔隙内流体。 粗粒沉积物适用于正常压实过程规律。泥岩孔隙度损失远大于砂岩。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1、水溶相运移 Admas(1903)提出 主要论点:烃类溶解在水中以单相流动,或以胶束运移和胶体运移,在亲水的生油层中,呈单相流动的水只存在水分子之间的内摩擦阻力而不存在毛细管阻力,当驱动力存在时,水溶液可以沿细小的孔隙喉道运移。 优点:从物理学角度看它是最理想的运移相态。 局限性:水源问题;溶解度问题。 一、油气二次运移的概念 油气进入储集层后的一切运移。是初次运移的继续和延伸。 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必须首先克服毛细管阻力,直到变形的油珠的曲率半径在上端与下端相等,才能在浮力作用下向上运移。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浮力大于毛细管阻力油气才能移动。 V(ρw - ρo )g2?(1/rt-1/rp) 水平地层条件下,油气垂直向上运移至储盖层界面; 地层倾斜情况下,油气则沿地层上倾方向运移 关于这个问题,从美国学者奇尔曼所作的简单实验,能够得到有力的说明。 长方形盒子长1.83m?厚10cm ?宽30cm 装满浸水的砂子,观察浮力的作用。 第一阶段:将三堆油注入水浸砂中,每堆油大小约10cm,互不连接。此时由于油堆体积不大,浮力不足,阻力阻止了油滴向上浮起,停滞不动。 第二阶段:又加入了一些油,使三堆油互相连接汇合。此时可见,其上部有指状油流开始向上浮起,此乃油堆体积增大,浮力随之增大,足以克服阻力,而上浮运移。 第三阶段:几小时后,整个油堆都上浮运移到盒子的顶部聚集,在下部只残留了很少很小的油滴,其直径只相当于几个孔隙大小。 如果把石油体积V变换成单位面积的高度,这样得到石油运移的临界高度(Zo) Zo=[2?(1/rt-1/rp)]/[(ρw - ρo )g] 即:石油在储集层中的聚集高度必须大于Zo ,才能开始运移 Magara(1978)计算了等大小球形颗粒的不同岩性对应的石油运移临界油柱高度。 例如: 当油水之间的密度差为0.2g/cm3, 储集层颗粒直径为0.2mm, 则油柱的临界高度为1.524m(5ft), 即油柱高度超过1.524m时, 石油将在储集层内向上运移。 假如储集层颗粒变细,石油为了 向上运移就需要更高的油柱。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1、油、气、水密度差 2、油珠、油链、油块的体积大小 V 3、储集层孔、洞、缝及喉道的大小形状 4、地层倾角的大小 在地层倾斜的情况下,一旦油气上浮到储集层顶面,油气只能沿着地层上倾方向继续运移,如果储集层的倾角为?,则作用于油柱上倾方向的分力等于浮力在倾斜面上的正弦值,即: F = V ×(ρw - ρo )× g × sin? (三)水动力 储集层内是充满水的,储集层内所含水的来源有沉积原生水、压实水及地表渗入水三种。油气进入储集层后要受水压作用。 1、静水压力: 在储集层内,随深度而增加的水柱静止重量,称为静水压力。静水压力的大小,也可用水柱高度(即水压头—相当于地层压力所能促使地层水上升的高度)来表示: h=P/(ρw g) 式中: h—水压头,m; P—地层压力,Pa; ρw—水的密度,kg/m3; g—重力加速度,m/s2。 同一层位各点水压头顶面的连线称该层的测压面,测压面是一个想像的面,用来反映横向上水压头的变化。在静水条件下,测压面是水平的;在动水条件下,测压面是倾斜的。 下图表示一个静水盆地的剖面,一个储集层向下弯曲呈盆状,四周出露地表,露头点的高程基本相同,因而均接受地表水的供给(供水区),而无泄水区。在这种情况下,该孔隙性地层在C点和D点的静水压力分别相当于h1和h2段的水柱重力,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