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与设辞问对关系之考察-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PDFVIP

赋与设辞问对关系之考察-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赋与设辞问对关系之考察-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1 期 第17-30 頁 2005 年12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賦與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 簡宗梧** 摘 要 《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述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斯蓋別詩之原 始,命賦之厥初也。」強調賦「述客主以首引」的形式,是賦自成文類的重要指 標,也是賦之所以為賦的必要條件,可見賦與設辭問對關係之密切。但後來卻不 盡如此。設辭問對的賦體是如何發展?其人物如何以從真有其人轉成虛擬主客? 後來何以又變成援用歷史人物?風氣如何轉變 ?轉折是否有其必然性?原是賦 最主要特色又何以泯滅?本文即針對這些問題加以探討,試圖從作品與作者、讀 者、傳播方式等關係之變動,了解其演變的機制。 本文將賦篇設辭問對大致分四個階段:先秦宮廷暇豫之賦,大多是朝廷口才 便給的優者,暇豫侍君戲謔逗趣或迂迴諷諭的對話記錄,是真有其人的言語侍從 與帝王的對話,其賦作即使經過整理修飾,仍保留對問體的形式,並以其為大宗。 到了西漢,由於宮廷待詔的言語侍從眾多,其賦都是「受詔」而作,賦家是以編 寫劇本式的書面創作方式進行,所以需要虛擬人物展開對話。從東漢到六朝,賦 家出身與傳播方式變了,賦不再是口誦耳受的聲音藝術,欣賞者直接閱讀書面文 字,但賦家仍有採「為主客之分而為對問之體,以曼衍其辭」者,乃藉鬼神或古 人代言。但到唐宋賦似乎不再時興出現虛幻的鬼神;也不再時興穿越時空隧道。 其設辭問對,乃回歸到西漢以來賦體雜文最單純的作法,設一個不寫名氏的陪襯 人物為對話的對象,以肆其發揮而已。 * 本文乃根據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賦與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計畫編號: NSC-93-2411-H-035-003 ,執行單位:逢甲大學中文系)之部分內容改寫而成。研究計畫主持 人簡宗梧。本文部分內容曾以《試論賦設辭問對之進程》為題,於民國九十三年十月十日在成 都舉行之第六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中發表。嗣經修改而成此篇。前後二文之主軸相 同,但討論之歷史長度有異,所以從原先三進程的論述修改為四階段的論述。 **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 18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1 期 關鍵詞:賦、設辭問對、賦體、對問體、設論 賦與設辭問對關係之考察 19 壹、問題的提出 《文心雕龍‧詮賦》說:「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於是荀況 〈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 述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斯蓋別詩之原始,命賦之厥初也。」強調賦之所 以為賦,有別於詩與楚辭 ,「述客主以首引」的形式,是它自成文類的重要指標, 也應該賦之所以為賦的必要條件。今見漢賦確實也是以設辭問對為大宗,章學誠 也以它為賦的主要特徵1 ,可見賦與設辭問對之關係是十分密切的。但後來卻不 再是必要條件。就賦的發展而言,這現象應該值得關注。 再者,《文心雕龍‧雜文》列有「雜文」一類,說雜文是:「文章之枝派,暇 豫之末造」,它涵蓋了三類,其中「七」和「對問」,其實都是設辭問對。至於「對 問」之體的緣起,說 :「宋玉含才,頗亦負俗,始造對問,以申其志,放懷寥廓, 氣實使之。」歷來注家都指出:其所指涉者,乃《文選》對問類所列的宋玉〈對 楚王問〉一篇。 其實宋玉諸賦,就其內容情節而言,幾乎都是「宋玉對楚王問」,〈對楚王問〉 這篇並沒有特別之處。何以唯獨這篇不以賦名?《文心雕龍》何以另眼相看,列 入「雜文」之區?而《文選》為什麼也為它另設「對問」一類?是因為它不押韻? 它的不押韻會不會因為它只是賦篇的序引,為人割裂有以致之2 ?如今所見《文 心雕龍‧雜文》的「七」和「連珠」兩類則都是韻文,而只有「對問」有所例外, 三者卻共屬「雜文」一類,它們的共同點是什麼?這些都是饒有趣味的問題。 如果說:於「賦」之外另立「對問」一類,是因為它不押韻,其實又不然。 1 章學誠《校讎通義內篇三‧漢志詩賦第十五》:「古之賦家者流,原本《詩》《騷》,出入戰 國諸子;假設問對,《莊》《列》寓言之遺也;恢廓聲勢,蘇張縱橫之體也;排比諧隱,《韓 非‧儲說》之屬;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