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朱子理气论在儒家形上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博士论文推荐
导 论
本论文题目为「朱子理气论在儒家形上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即是欲对朱子的理气思想的型态作一全盘性的检讨。首先,进入理气论的内部明了其义理。进而,以理气论为框架来解释朱子的太极思想、心性论、人性物性论以及格物思想。最重要的是,本研究欲探究朱子理气论于儒家形上学体系中的意义,以及其是否成功地建立一儒家形上学。
第一节 研究动机、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动机
在儒家的形上体系中,朱子的理气论可说是最为完备的理论。然而,历来学者对其有很多的争论,最为特出的莫非牟宗三先生把朱子所理解的「理」视为「只存有而不活动」,并且与先秦儒家的「于穆不已」之天命实体,「为物不贰,生物不测」的创生之道不合。如此,朱子的理气论岂不就是背离了儒家形上学的精神。但是,本文以为吾人必须通过一新的角度来对其理气论做一定位,来见出朱子理气论是如何展示了儒家形上学的精神与价值。
此外,就哲学史的事实来看,理气论后来皆走向了以气为首出,也就是以「气之理」或「气之条理」来定义「理」,这与着朱子所体会的超越的「理」、「太极之理」分明是背道而驰,为何会有如此歧出的发展?是否朱子建构的理气论在理论上有什么问题?本文在内容上并不会从朱子到罗钦顺、王廷相、刘蕺山、戴震的哲学史发展来看,而是从朱子的理气论内部结构来看,这些「以气为首出」学者是否对朱子的理论有所误解或偏差。
最后,本研究期待能够通过对朱子理气论的探讨,以朱子理气论为焦点,来讨论儒家形上学中的诸多问题。
(二)研究进路及方法
本研究的进行方法,将采如下步骤:
本研究将先对朱子论太极、理气的文献进行研读、研究,以及参照诸前辈学者的研究,以明朱子理气系统的结构。
以前步骤所架构的理气系统为中心,来研究朱子的心性论、人性论,以证明朱子的心性论与人性论皆是符合于其理气系统之框架。
把朱子的格物穷理视为其把握「理」或「太极之理」的工夫,以展示朱子其是以何种方式把握形而上的太极之理,也就是在其系统下的如何论天人合一,并检讨此型态的理论有何价值或有何困境。
在讨论朱子理气论在儒家形上学中的定位问题之前,先对儒家形上学做一概说,主要以先秦儒家的儒家形上学型态、北宋三家的儒家形上学型态以及当代学者如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等等,来进行简述。
结论部分,以判定朱子理气论在儒家形上学的定位来总结。并且兼论朱子理气论之后成为「以气为本」的理气论的发展,其原因于朱子理气论内部即可看出端倪。
另外,本研究将有几点预设:
本文对于儒家形上学将预设其为「天人合一」之学。也就是儒家形上学将有客观面中庸、易传的天道论,以及主观面论语、孟子的「仁」、「良知」的义理,而这两面的义理将通而为一。也就是「天命之谓性」及「干道变化各正性命」的天道下贯的性体,必能通过「尽心、知性、知天」与天道合一,以成「天人合一」的型态。
本文对于牟宗三先生所提出的几项论点,如「心、性、情三分」、「理气不离不杂」、「从然推其所以然」等,基本上采批判地继承的观点。也就是采用牟先生的某某观点时,必加以检证是否能合于朱子之本意。并且,在心性论上,本文大致赞同牟先生的观点。但是,在理气论本身,对牟先生把朱子的理看为只存有不活动将提出质疑。
本文并不对朱子的整体思想作论述,而只拣选与理气系统有关联的部分。虽然,本文涵盖了朱子的心性论、格物论等等,但对于理气论以外的论题,只以其与理气论的关系来看。例如,在论述心性论部分,仅以朱子如何以其理气论架构心、性、情三分的格局来看,并不对其复杂的心性问题与工夫理论多加深入。
在取材方面,因为限于篇幅及避免过多牵扯,本文几乎完全不提及朱子的中和问题、朱陆异同等与本研究无关的部分。
(三)研究目的
本文通过讨论格物工夫,欲指出朱子是以形而下的气心去摄具形而上的太极之理,心与理两者有质上的不同,造成其无法凑合。并且,格物是一种主、客有对的工夫,造成心与理,人与太极成为有距离。故而,朱子系统要讲「天人合一」是要另辟途径,也就是在「格物」的最高的「尽心」境界中,天与人,主与客才可以浑然为一体。
但是,前述朱子的不足之处,亦是其于儒家形上学的建构上有贡献之处。也就是吾人若是把儒家形上学的建构,从把本心当焦点,而转移至存有,亦即着眼于自然万物、天地之化。那么,我们必要以格物为第一义的工夫,也必定要以形而下的认知心,去穷格万物的所以然之理,这也必定是以主、客对立的方式进行探究。如此,本心暂且存而不论,即可建立一客观的存有论式的儒家形上学系统,这是知识性的,故而其理虽有只存有不活动的嫌疑,亦不可抹煞其价值,此当可建立一套以生生之理为中心的形上学,这是孟子、明道、阳明体系无法成就的功绩。
(3)本文欲指出,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儒家形上学体系,明道式的「心即天」,以及朱子的存有论型态皆不可废。但是,以中国哲学史来看,朱子确实欠缺以本心来合天的体验,其气心无法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