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文通识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ppt

学人文通识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人文通识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孟子说:“天将降大人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这种刚毅不屈,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影响及于后世,致使古代文化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报效国家,死而后已的仁人志士,产生了许多体现刚健有为之进取精神的优秀文学作品。 屈原遭受贬谪和流放,乃作《离骚》、《天问》,用以表现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意志。 司马迁因为仗义执言,惨罹宫刑,虽然身心蒙受巨大戕害,但却能发愤著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曹操胸怀天下,志在一统,即使晚年,仍然壮怀激烈,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的歌咏。 初唐时的王勃也振笔直书:“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李白虽然慨叹仕途艰难,但仍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陆游素以抗金报国为志,以“塞上长城”自许,即使年老了,还慨然宣称:“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书愤》)诚不愧为“亘古男儿一放翁”! 明清时期的小说如《西游记》等,则更以妙趣横生的取经故事,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作了淋漓尽致的演绎,表现了一种启人向上的人生哲理。清人张书坤就说:“人生斯世,各有正业,是即各有一条西天之路。”(《新说西游记》) 今人也多认为西天取经,隐喻着为了特定的信仰和理想,排除邪魔外道而进行心性的修炼和意志的磨练,只有禁得起艰难险阻的磨练,才能最终修成正果,达到生命的辉煌境界。 这些思想家、文学家及其作品中所表现的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无疑都有深切的启示和教益作用。 其三,有助于培养现代大学生独立、自主、民主、平等的人格意识。古代有不少作家和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推崇和传颂,其主要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一种坚持人格独立,反对封建专制,追求人性自由解放的思想意识。 孔子就说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样掷地有声的话。 孟子更强调人格的崇高价值,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庄子则反对各种功名利禄和社会规范等对人性的异化,要求人性复归自然,从而达到一种无往而不适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后世许多文人即从庄子的人生哲学中汲取了超越世俗的精神力量,不同程度地显示了他们特立独行的个性风采和人格魅力。 大学人文通识教育与学生 健全人格的培养 2016年4月16日 大学教育的主要使命,就是要培养一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健全的精神人格的优秀人才。 蔡元培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引 言 我们今天谈论“教书育人”,理应把人文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大力提倡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倾注人文关怀,用人文精神去感染学生,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 汇报的主要内容: 一、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构想;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偏差; 三、人文通识教育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构想 什么是“人格”呢? 所谓人格,就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又有健全和病态之分。对于健全的人格(或称理想人格),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或心理学家们都曾做过大量的探索。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等,就把人格的健全作为其基本的价值追求。 儒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主要特征,就是“内圣外王”。 “内圣”,突出的是个体的道德品质修养。 儒家常把孝悌忠恕、仁义礼智等视为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要求个体自觉地以之塑造自我(“成己”)、净化自我(“克己”)。 《大学》所谓“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致其知”,即把理性自觉看成为人格健全与完善的必要条件。 “外王”,则是指由道德修为很高的人去管理国家事务,可以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康。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都指出了理想的人格不仅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而且要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 道家,追求的则是一种贵真、无为的理想人格,即注重人格的本真,尊重自我的个性,并以无为、无待等人生态度,来摆脱现实的一切束缚,以期达到一种与自然契合的逍遥之境。 道家与儒家所提倡的求善、有为等迥异其趣,但它对于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等的塑造,同样起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同时,它还常与儒家思想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