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课程改革2016.2).ppt

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课程改革2016.2).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课程改革2016.2)

以课程的表现形式为逻辑范畴,可将学校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以课程实施的方式为逻辑范畴,可将学校课程分为传授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 以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为逻辑范畴,可将学校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课程类型 当前的课程类型_1 按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 学科课程 经验课程 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按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 三、课程的结构 当前的课程类型_2 按课程的表现形式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按课程实施的方式 传授性课程 研究性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学科课程: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活动课程:就是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分歧: 知识本位、社会本位和儿童本位 “教育准备生活”和“教育即生活” 理论和实践、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逻辑(论理、科学)顺序和心理顺序 分化(分析)和综合 学习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课程历史上的分化与综合 综合课程形态 学科本位 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合科课程) 广域课程 社会本位 儿童本位 关于综合与分科的几个基本观点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都有自身存在的依据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有各自的独立价值 二者的联系是绝对的,独立是相对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目标 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 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整体性 实践性 开放性 生成性 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 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作为课程也作为学习方式的存在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指一个学校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 隐性课程: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学生在整个教育环境中所获得的那些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非正式的、非官方的经验,它不作为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却可以丰富、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 第二节 课程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内涵及类型 就是课程与教学设计、实施及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包括课程与教学的素材和条件,即指一切具有教育价值并能被纳入课程与教学体系、有利于实现课程与教学目的的校内外各种物力、人力、环境和精神等因素。 类型 校内与校外 自然与社会 文字、实物、活动与信息化 显性与隐性 素材性与条件性 途径 学生 师资 学校 社会 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价值优先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本土化原则) 整合共享原则 低耗高效原则 凸显特色原则 存在问题 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 课程资源开发等同于编教材 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第三节 教学理念与策略 一、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 (一)学习方式 (二)学习策略 1.学习方式的内涵 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它是学习者连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单选,简答,材料分析题) 浙江外国语学院 郑丹丹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 一、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变革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1949~1957) 社会背景 第一次课程改革 1950年,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 1952年,教育部公布《小学暂行规程(草案)》。 ——初步确立中小学新课程体系 总结、沿袭解放区经验 第一阶段: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基础教育课程(1949~1957) 第二次课程改革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试行中小学教学大纲(草案)。 ——建设系统的新中国课程体系 全面学习苏联经验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