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区域分工与区际要素流动.pptVIP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讲-区域分工与区际要素流动

第十讲 区域分工与区际要素流动 一、区域分工的性质与影响因素 二、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与演变 三、区域要素流动理论 一、绝对成本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 二、要素禀赋理论 三、比较利益陷阱 四、新贸易理论 五、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 一、区域分工的性质和影响因素 1、区域分工的性质 性质:是各个区域为追求利益最大化,根据各自优势发展专业化生产,从而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是社会化大生产在经济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条件:(1)某产品产量超过当地需求量;(2)该产品的生产与运输成本之和小于消费地区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3)该产品产地和消费地之间存在着价差。 2、区域分工的经济性和外部性 内部性: 内部经济表现为:分工条件下两个地区的生产总量大于自给自足条件下的生产总量。(1)区域分工使各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条件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益。(3)有助于范围经济的形成。 外部性: (1)区域分工可带来整体功能效应。 (2)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在分工中可通过区位的乘数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3)合理的区域分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区际自由流动。 (4)在区域分工中,每个区域发展目标往往与全社会的整体目标不一致而产生负面效应。 3、影响区域分工的因素 ——外生和内生因素: 外生因素是区域客观存在的自然的与历史的条件,它是区域分工的基本前提,包括自然资源、区位条件、人口与劳动力资源,以及作为历史知识载体的文化等。 内生因素是在区域分工中由各个经济主体自利的专业化决策交互作用所决定的因素,如投资、消费等。由于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同,人们所认识的内生变量也是不同的,如技术、制度等在以前就不被认为是经济内生的。 ——区域利益和区域竞争 ——区域竞争力 二、区域分工理论的发展和演变 (一)绝对成本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 1、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该理论又称绝对优势理论或绝对成本论,由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种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从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下。如果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按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门化生产,再通过贸易交换,将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劳动力、资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从而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财富增加。 理论局限性:不能解释两国或地区并不存在绝对优势时,是否应该参加劳动分工,如果参加,分工如何进行等等问题。 2、比较成本理论 又叫比较利益学说,由大卫·李嘉图提出。认为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两个国家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最利于本国的商品,以这种商品出口换取在本国生产相对不利的商品,将使两国资源都得到有效利用,使两国均能获得“比较利益”。 这里的比较成本是指相对成本,即进口的应是相对不利的产品,出口的是相对有利的产品。比较成本的实质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也即“优中选优、劣中选优”的相对比较的优选法则。 局限性: (1)依此原理,落后国家和地区就不可能被淘汰,这与价值规律的作用相悖; (2)未说明区际间比较优势的来源,也未说明两个比较优势相同或相近的国家或地区能否产生分工和交换; (3)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负面影响,认为只要存在国际贸易必然对两国都有利; (4)只考虑劳动要素而忽略了其他要素的影响。 李嘉图之后,比较优势的内涵日益丰富,除传统的生产成本优势外,机会成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技术水平、规模经济、运输条件、市场条件等等都成为人们考察比较优势的对象。 二、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论是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后经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和雷勃津斯基发展而形成的新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 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H-O模型认为区际分工和交换产生的直接决定因素是生产要素在各区域间的丰裕程度的差异。在生产要素的存量上,有的地区劳动力相对丰富一些,因而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便宜一些;有的地区资本相对丰富一些,因而资本的相对价格便宜一些。因此劳动力丰富的地区生产劳动密集性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资本丰富的地区生产资本密集性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由此便产生了地域分工和交换。通过使用各自相对廉价的生产要素来生产和交换可使双方获得更多的利益。 H-O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假定只有两种商品X、Y,且X商品是劳动密集型商品,Y商品是资本密集型商品。要素密集是通过对两种商品生产中投入的资本-劳动比率进行比较而确定的,资本-劳动比率(K/L)高的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资本-劳动比率低的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还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B,且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要素充裕是通过对两国生产要素相对价格或生产要素总量相对比例进行比较而确定的,B国的资本价格与劳动力价格之比小于A国,则B国资本充裕,A国劳动力充裕;或者B国的资本总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