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位艺术创作之生物‘基因’与文化‘迷因’天性-林佩淳数位艺术试验室.pdf

数位艺术创作之生物‘基因’与文化‘迷因’天性-林佩淳数位艺术试验室.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位艺术创作之生物‘基因’与文化‘迷因’天性-林佩淳数位艺术试验室

數位藝術創作 之生物 「基因 」與文化 「迷因 」天性 一 、是 「基因 (gene )」 ?還是 「迷因 (meme )」 ? 本文主要探討二件數位藝術創作作品之觀點 ,在人類對於複製與控制的天性上, 數位藝術創作所體現的生物「基因(gene )」之複製天性 ,和文化「迷因(meme )」 的傳承與控制習性之關聯議題 ,為此文探討評論之 旨趣。首先將探討數位藝術作品 《2011林珮淳個展-夏娃克隆系列 》裡蘊涵的生物科學議題,另外再探討 《2011第六 屆台北數位藝術節》曹博淵之 《超聲鏈》裡隱含的物理科學之關聯性 。將以科學領 域和社會文化共同關注的生物基因和文化迷因現象議題 ,來評論兩者創作得以融合 的演化根據 ,並敘述此二件數位藝術創作者的創作理念和評論實際作品之呈現 。最 後 ,以藝術社會學領域學者Wendy Griswold所發展的文化菱形架構 ,來總結探討藝術 家、藝術品、消費者、社會脈絡等四者之間的關聯和影響,對數位藝術作品從本位 出發的創作構思過程 ,和科學工藝技術的發展之下 ,以感性與理性結合的創作,陳 述一種逆向碰撞的反思。 二 、藝術 思維與科學 思維 數位藝術創作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 ,因創作者而在著能夠融為一體之 創作 。其設計觀點能夠在作品中呈現出有形的互動經驗和無形的感知體驗 。而傳統 上約定俗成的文化習性 ,依然讓一般人們看待藝術和科學的觀點多半還局限在二個 方面:1 )藝術作品僅僅屬於創作者對身處環境 中所得到的認知經驗程度 ,以感觀接 收環境訊息後乃呈現出主觀感受性的形象 ,而後化約成創作者 自我觀點的表現 。2 ) 科學研究是經由對物質世界的仔細觀察 ,並大膽假設研究條件後以便能夠作出客觀 的分析流程 ,再經過小心求證的態度去形成文獻探討與推論之後所能成立的論點 , 其最終結果是能夠對自然現象作出普世性詮釋並對全人類有實質上的幫助 。然而僅 管人類思維依然如上述二種觀點運行 ,也不論是抱持著主觀還是客觀的詮釋方法 、 二元論亦或多元論、形而上或是形而下 ;藝術與科學終歸都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相同 特質 ,亦即藝術家與科學家都努力嘗試著對人類身處的環境現象 ,以不同認知推演 下所產出的作品和論點 ,並對其創作出融合理性和感性交織後的產物,不乏實質意 義 、現象闡釋、與具像呈現 。 三 、兩個文藝復興思潮 藝術創作融合科學的相關應用與探討 ,可追溯至半個世紀前早已開啟的科學技 術與材料研發 ,這對於藝術家在創作方面的影響 ,往往最直接的反映在科技發展對 人類文化的改變衝擊上 ,影響層面 自然是擴及日常生活與社會文化。綜觀歷史脈絡 的演繹 ,較眾所皆知的例子 自然首推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工藝及其文化藝術之發展 , 和現今以多樣化的當代數位藝術裝置之表現風格和多媒體藝術之創作 。文藝復興時 1 數位藝術創作 之生物 「基因 」與文化 「迷因 」天性 期的繪畫藝術家多半能夠普遍運用空間透視法則 ,為了能夠進行與真實世界聯結的 相關創作 ,作為把握住透視現象和空間具像並企圖能以客觀的方法 ,對所見物質於 二度空間的平面上來呈現出三度空間的深度安排 。然而文藝復興時期所能體現出藝 術與科學融為一體的思維 ,確實使得感性和理性相互融合的呈現就有如現今多媒體 數位藝術之創作 。但在此上述二個時期之間的現代主義思潮下的工業時代時空 ,相 較之下對於藝術與科學融合的發展 ,卻不具有明顯或是順利的表現…機器時代裡的 主要觀點皆以科學理性為主體,人類塑造了機械物理的世界觀 ,使得藝術獨具的感 性認知層次被理性的科學邏輯所切除 。時至後現代時期的發展 ,重啟了對科技與社 會文化之間的高度融合 ,人類開始視科技為日常生活的當然物質,而社會文化與科 技發展的密切關聯,亦使得數位藝術創作之核心注入了科技工藝和社會文化的多元 元素。 四 、新文藝復興時期 「控制論 (Cyber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