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与间接损害(梅迪库斯著,徐建刚译)_678203599.docx

直接与间接损害(梅迪库斯著,徐建刚译)_678203599.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直接与间接损害(梅迪库斯著,徐建刚译)_678203599

PAGE \* MERGEFORMAT23 直接与间接损害? 原文出处:Dieter Medicus, Unmittelbarer und mittelbarer Schaden, Kahlsruhe 1977. 梅迪库斯?? 迪特尔·梅迪库斯(1929-2015),慕尼黑大学法学院教授,德国著名民法学家、法律史学家。 ? 目 次 I.直接与间接损害分类之发展 1.普鲁士一般邦法第2条,第3条第1款第6句 2.普通法 3.德国民法典 4.晚近讨论,主要是Neuner、Coing及Larenz 5.当前讨论情况 a)假定因果关系 b)通常适用之损害分类 II.可赔偿损害区分之必要性:两类案型 1.因受害人自身决定所生之结果损害 2.“规范”损害之界限:BGHZ 66,239 III.“直接——间接”词组之含义 1.德国民法典 2.判例及学说中的争论;示例 a)对设立及行使企业经营权之侵害 b)依德国民法典第638条罹于时效之瑕疵结果损害,BGH NJW 1976,1502 IV.对上文第II部分问题之其他解决途径 1.Larenz的区分:客观损害与财产结果损害 2.规范保护目的说 3.对立法者意图之限缩条款 V.直接——间接损害区分之适用 1.因介入原因所生之间接性 2.因受害人损害内因所生之间接性 3.因嗣后损害进程所生之间接性 a)与因受害人自身决定所致结果损害之赔偿的区分 b)与“规范”损害赔偿之区分 c)假设因果关系中的显著性 d)损益相抵中的显著性 VI.结论 I.直接与间接损害分类之发展 1.“因作为或不作为而直接、首要导致之不利益,称直接损害。若该不利益虽因作为或不作为而生,但仅当其与其他事件、或与人或物之异常属性相结合时方产生,则为间接损害。”这一定义规定在普鲁士一般邦法第2条及第3条第1款第6句中。依该法第15条,在“对轻微疏忽亦须负责”之情形,亦即不存在特别能力或认知(besondere F?higkeit oder Sachkunde)时,加害人仅须赔偿直接损害(第22条,第23条第1款第3句)。 2.除普鲁士一般邦法外,普通法(gemeine Recht)亦发展出直接与间接损害之区分。就来源而言,包含三项依据(dreifacher Anhalt):第一项依据,是物之价值与利益计算(Sachwert- und Interesseberechnung)的并列 参见:Kaser, Quanti ea res est (1935) 6 ff. und passim; ders., R?m. Privatrecht I (2. Aufl. 1971) 498 ff. mit Literatu; Medicus, Id quod interest (1962) passim, bes.229 ff. 。在古典罗马法中,这一来是由于诉讼方式之差异,二来是物之价值计算向精确之利益计算发展的产物。第二项依据,存在于若干区分瑕疵损害与(仅在恶意时予以赔偿之)瑕疵结果损害的文献中 主要例证是 Iul.-Ulp. D. 19, 1, 13 pr., 1; 对此,Medicus持类似观点,前引第128页以下;另参见Honsell, Quod interest im bonae-fidei-iudicium (1969) 83 ff。对于普通法上之阐释,参见F.Mommsen, Beitr?ge zum Obligationenrecht II: Zur Lehre von dem Interesse (1855) 280 ff. 。最后,第三项依据可从对损害赔偿进行一般性限制的两种立场中得出:其一,根据Paulu诏令评注(Ediktskommentar),仅须赔偿物本身之用益损失(utilitas circa ipsam rem)(D.19,1,21,3) 对此阐释,仍然存在争议,参见Medicus前引第35页以下;Honsell前引第7页以下;Keuk, Verm?gensschaden und Interesse (1972) 173 ff., 关于普通法,参见F. Mommsen前引第285页以下。 ,其二,优士丁尼法典将其限于事实上所遭受之损失(quod re vera inducitur damnum)(C.7,471,1) 对此,参见Medicus 前引第288页以下;F. Mommsen前引第231页以下。 。 然而,这一起源背景(Quellengrundlage)与阶段分明的损害赔偿发展历程并不相符:上述文本源自不同时期(verschiedene Zusammenh?ngen),故而难以提炼出共同之基础(gemeinsamen Nenner)。此外,诉讼方式之区分业已过时;且此种发展历程,与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