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进展.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进展.ppt

既往多主张以上①~④治疗措施可酌情同时进行,但由于DIC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病理过程,治疗方法即使是对同一病例,亦必须根据DIC不同型、期及其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治疗措施,故近年来关于DIC的治疗倾向于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进一步采取分层治疗原则,即根据DIC病理进程即分期采取相应干预,治疗措施包括上述阻断血管内凝血过程,恢复正常血小板和血浆凝血因子水平,抗纤溶治疗,对症和支持治疗,但根据不同分期采取不同的措施综合治疗。同时这一系列措施均是阻止或纠正DIC凝血异常状态,减轻微血管体系损伤,并为治疗原发病争取时间。 * DIC是一种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病理过程,治疗方法即使是对同一病例,亦必须根据DIC不同型、期及其变化,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治疗措施。故DIC治疗宜采取分期治疗原则,需要指出的是,临床所见DIC患者下述分期多存在一定重叠,故在治疗上需紧密结合患者临床过程及实验室改变进行判断,采取综合措施。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治进展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某些严重疾病基础上,由特定诱因引发的复杂病理过程。致病因素引起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沉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继之消耗性降低多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在凝血系统激活的同时,纤溶系统亦可激活,或因凝血启动而致纤溶激活,导致纤溶亢进。 临床上以出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等为突出表现。 大多数DIC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发展迅猛、预后凶险,如不及时诊治,常危及患者生命。 国际血栓与止血学学会(ISTH)设立了科学标准化学会(SSC),为制定出一套完整的DIC定义、量化诊断标准进行了一系列工作。 DIC定义 ISTH/SSC(2001) “DIC是指不同病因导致局部损害而出现以血管内凝血为特征的一种继发性综合征,它既可由微血管体系受损而致,又可导致微血管体系损伤,严重损伤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DIC定义 ISTH/SSC(2001) 需要强调的是,DIC是一种病理过程,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只是众多疾病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 DIC定义 ISTH/SSC(2001) ①强调微血管体系在DIC发生中的地位; ②DIC为各危重疾病的一个中间病理环节,DIC终末损害多为器官功能衰竭; ③纤溶并非DIC的必要条件,因为DIC的纤溶属继发性,DIC早期多无纤溶现象。 显性DIC与非显性DIC。 显性DIC包含了既往分类、命名的急性DIC与失代偿性DIC, 非显性DIC包含了慢性DIC与代偿性DIC,DIC前期亦纳入在内。 DIC诊断依据应包括3方面 1.引起DIC的原发病 2.临床表现 3. DIC诊断的实验室依据 国际血栓止血学会(ISTH) DIC诊断积分系统(2001) 该积分系统为血栓与止血学会DIC科学标准分会综合17篇建议稿与3次会议之总结,由来自美国、英国、日本、荷兰4个国家的5位专家撰写稿中所公布的DIC计分诊断标准。由ISTH/SSC在2001年提出 应用中的问题 ISTH/SSC提出的DIC诊断标准具有规范、标准和科学性强的优点,但在国内临床实践中尚无法广泛应用这一诊断标准,因该诊断系统在非显性DIC诊断标准中对实验室检查要求较高,评分及判断相对繁琐,从临床角度并不适用于我国多数基层医院。 国际上沿用的是国际血栓和止血协会(ISTH)DIC诊断积分系统(2001)标准,但由于其并未与临床疾病相联系,在诊断上缺乏针对性。日本的DIC诊断体系又由于其过于繁琐,很难在临床上大量推广 中国DIC诊断标准 DIC诊断标准修订方案(第八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2001年,中国武汉) 1、一般标准 2、肝病合并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3、白血病合并DIC实验室诊断标准 4、基层医疗单位DIC实验诊断参考标准 中国基层医疗单位DIC实验诊断参考标准 (1)血小板小于10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小于1.5g/L或进行性下降; (3)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大于20mg/L; (4)PT缩短或延长3秒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 (5)外周血破碎红细胞大于10%; (6)血沉低于10mm/h。 中国DIC诊断标准的意义 第八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2001年,武汉)修订的标准是目前国内临床医生普遍接受并正在应用的诊断标准,它兼顾了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又强调了肝病与白血病在DIC诊断中的特殊性,不失为一个较好的诊断标准,对于DIC的诊断,特别是典型的,急性DIC,多可及时确诊 不足 但对于非典型,慢性,早期的DIC(DIC前期与代偿期)诊断问题上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同时由于DIC病因繁多,病情变化快,许多检测指标在发病过程中呈动态变化,而且其中部分检测指标在我国有些医院不能得到有效开展,极易漏诊

文档评论(0)

danli2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