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的任务书
广西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论文任务书
一、课题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会计诚信是社会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依赖于会计诚信的支撑。会计诚信指会计行为的诚实守诺,它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荣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技能、完善的品质和服务。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即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现实经济活动反映出来,并忠实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们服务。诚信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市场经济制度。诚信既是会计行业生存的重要前提,又是其发展的重要保证。
基本要求:完成一篇八千字左右的毕业论文,要求结合社会实践或企业实际,紧扣所学的专业知识,观点明确、结构合理、论证充分、文笔流畅,有一定的理论性和现实性。
二、进度计划与应完成的工作
1.2010年9月25日前,完成并上交开题报告和论文详细提纲;
2.2010年10月5日前完成并上交文献检索、论文初稿;
3.2010年10月10日前完成并上交论文初稿;
4.2010年10月20日前完成论文修改稿;
5. 2010年11月10日前完成论文正稿;
6. 2010年11月20日前上交论文正稿。
三、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国家会计学院《会计城信教育》课题组。“不做假账”与会计诚信的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2003(1).
[2]卢振基.诚信建设是会计工作的永久主题[J].会计之友,2003(12).
[3]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2(3).
[4]蒋玉娟,刘斌.独立性缺失:影响会计诚信的根源[J].上海会计,2003(3).
[5]王广明,张奇峰.注册会计师“诚信”的经济学分析[J].会计研究,2003(4).
[6]郝向荣,赵莹.重塑会计诚信之我见[J].山东审计,2003(5).
[7]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2(3).
[8]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J].会计研究,2001(1).
四、完成期限
2011年11月20日
广西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
专科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
设计(论文)题目
说明书(论文):共 页
设计图纸:共 页
其它资料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备注:
摘 要
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 没有诚信, 就没有经济秩序。诚信缺失已经危及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顽疾。本文研究了会计诚信治理的具体对策, 对我国的会计诚信治理体系进行了探索, 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莫定基拙。
关键词:会计诚信内涵;治理体系;激励约束机制
目 录
前言………………………………………………………………………………… 1
一、 会计诚信的内涵与意义……………………………………………………… 2
(一)会计诚信的内涵………………………………………………………………2
(二)会计诚信建设的意义 ……………………………………………………… 2
二、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 ………………………………………………………… 4
(一)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 ……………………………………………………… 4
(二)会计从业人员与会计执业机构缺少独立性 ……………………………… 5
(三)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 ……………………………………………………… 6
(四)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为会计操纵提供了空间 ……………………… 6
三、 会计诚信治理体系建设 ……………………………………………………… 8
(一)建立科学的诚信评价体系 …………………………………………………8
(二)加快培育规范的信用评级机构 …………………………………………… 8
(三)推进诚信立法进程及执法力度 ……………………………………………10
(四)建立全国会计诚信公示制度 ………………………………………………11
(五)建立会计诚信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 …………………………………… 12
(六)结论. …………………………………………………………………………13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II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