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概要.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概要

教学目标 1、品离情 2、赏美景 徐志摩(1896—1931) 鉴赏第六节内容 请为第六节内容命名 思考在全诗中诗人的情感走向如何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名句欣赏: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听读思考:朗读《再别康桥》与这些离别诗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1、别的不是亲人,朋友,别的是康桥,是作者的母校。 2、特殊的离别气氛。一般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肝肠寸断;而此诗虽略有哀愁但更多的是清新飘逸。因为诗人太爱康桥,太爱母校,不忍给它带来一丝忧愁。 因此此诗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究竟我们的诗人和康桥之间有一种什么样的缘分,让他用情如此之深呢?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康桥cambridge,邻近康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 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事实上,徐志摩于康桥有着特殊的情感和他在那里所遇见的很多人息息相关。 在那里,他结识了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才女”,并终生为之倾慕的重要女性——林徽音。 在这里,他认识了狄更斯,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些大师的影响。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吸烟与文化》  在这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徐志摩曾三次来到康桥 第一次是1921年到1922年,他从美国来到剑桥大学研究院进修,回国后写诗《康桥再会罢》。 第二次1925年4月重游,归国后写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第三次是1928年8月,写下了《再别康桥》,这是20世纪最优秀的一首离别诗。 有感情的齐读诗歌,寻找诗歌中直接提到离别的诗节 品情感: 第一节和第七节有什么异同? (直接提到离别的是第一、六、七节) 同 一走一来 云彩的出现 刚刚来到就要匆匆离开 依依不舍 轻、飘、飘飘渺渺、若有若无,像人的情感一样是抓不住的 离别伤感之情 异 轻轻的、招手 悄悄的、挥袖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作者不愿做这种宁静之美的破坏者 轻轻来到,诗人仿佛踮着足尖儿,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 表面上显得洒脱飘逸,实际上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赏美景 鉴赏第二节到第五节内容 思考:四节诗描绘了四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为这四幅画命名。 (注意诗中诗人所捕捉到的意象) 河畔夕照金柳图 青草水底招摇图 榆阴清潭浮藻图 撑篙漫溯寻梦图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