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考点古代历史上的改革推荐
第二单元 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考查明治维新的内容和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福建文综41题A考查戊戌变法的政治内容及效仿日本的原因;2011年江苏高考24题A考查明治维新中殖产兴业的相关内容;福建文综41题A考查明治维新中关于宪政的内容及明治维新的局限性。 从命题角度上看,近代部分改革内容的考查依然注重能力立意,强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相关问题,但特别注重时代特征和成败原因分析。因此,考生复习时必须着意提高材料的阅读理解、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比较能力,并注意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去分析其成败,吸取教训,注重对同一时期不同国家近代化道路多样化的理解。 【运用提升】 (2011·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立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 皇上上法滕文公、魏文帝之英明,外采俄彼得、日本明治之政术……采万国之良规,行宪法之公议,御门誓众,决定国是,以变法维新,为行政方针,有违此誓,罚兹无赦。 ——摘自康有为《请告天祖誓群臣以变法定国是折》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两个重大事件对中日两国有何相似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三,概述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特点。 (3)材料四的主张与材料二有何相似之处?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四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解析】 (1)导致民族危机,激化社会矛盾,激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意识;推动社会改革。 (2)特点:向西方学习;借鉴各国的不同优点;规模大,领域广,涉及经济、法治、文化等方面;政治和思想方面改革相对滞后;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国情。 (3)相似:广泛借鉴各国成功的改革经验,实行改革;同时注意改革和国情结合。 (4)联系:佩里来航带来的冲击,推动了向西方学习的日本维新;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走上侵略扩展的道路,通过甲午中日战争打败清朝,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败加深了中国社会危机,推动了中国开展向日本等国学习的维新运动。 伊藤博文在其草拟的《奉命使节要点》中写到:要把“超越我东洋”的“欧美各国之政治制度、风俗教育、营生守产”等“开明之风,一概移入我国,使我国民迅速进步,达到同等化域”(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1882年,他又说:“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解读:材料主要反映伊藤博文对西方的认识尤其是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发生的变化,从全盘学习西方到认为应效仿德国的政治制度。 * * 第一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2009年高考,浙江卷自选9考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广东单科卷31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对变法运动的评价方法;江苏单科卷25题A考查王安石在育才方面的变法内容及目的;宁夏文综41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33题考查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及其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从命题角度上看,选修内容的考查注重能力立意,都强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相关问题。因此,考生复习时必须注意对每场改革的全面掌握与理解,提高对同一时期或同一类型改革的比较分析能力,提高材料的解读和运用能力,并注意与现代改革的比较,赋予古代改革以现代意义。 【运用提升】(2010·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