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论文报告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5章 混合结构房屋墙体设计; 教学要求:本章在让学生了解混合结构房屋的结构布置方案及特点的基础上,学会确定房屋静力计算方案,熟练掌握混合结构刚性方案房屋墙体设计计算方法、构造要求、墙柱高厚比验算。;砌体结构房屋通常是指主要承重构件由不同的材料组成的房屋; 墙体、柱、
基础等承
重构件;砌体结构房屋中;砌体结构房屋墙体的设计主要包括; 根据竖向荷载的传递路线不同,房屋的结构布置方案可分为下列四种:
1.纵墙承重方案;
2.横墙承重方案;
3.纵横墙混合承重方案;
4.内框架承重方案。;竖向荷载传递路线为:;5.1.2 混合结构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 在水平荷载下,房屋空间整体作用的表现最为明显,故分析时常用水平荷载,现以各类单层房屋为例分析其受力特点。; 假定外纵墙的窗口是有规律的均匀排列,则在水平均匀风荷载作用下,整个房屋的墙顶水平位移是相同的(用up表示)。 ; 荷载作用下的顶点水平位移up主要取决于纵墙刚度,屋盖结构的刚度则保证水平荷载传递时,两侧墙体的位移相同。; 房屋两端有山墙:
水平风荷载的传力途径:纵墙和屋盖组成的平面排架内传递,还通过屋盖平面和山墙平面进行传递。
整个房屋墙顶的水平位移:沿房屋纵向发生变化。
组成:空间受力体系。;纵墙顶部水平位移us ;空间性能影响系数; 2.房屋的静力计算方案; (2)弹性方案
当房屋的横墙间距较大,楼屋盖水平刚度较小,则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房屋的水平位移很大,不可以忽略。故在确定墙柱的计算简图时,就不能把楼屋盖视为墙柱的不动铰支承,而应视为可以自由位移的悬臂端,按平面排架计算墙柱的内力。 ;《规范》提出更实用查表法;刚性和刚弹性方案房屋的横墙应符合下列要求:;?max计算:;常遇的计算:
1.一般墙柱;
2.带壁柱墙;
3.带构造柱墙。; 对墙、柱进行承载力计算或验算高厚比时所采用的高度,称为计算高度。; 表5-3中的构件高度H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在房屋底层,为楼板顶面到构件下端支点的距离。下端支点的位置,可取在基础顶面。当埋置较深且有刚性地??时,可取室外地面下500mm处;
(2)在房屋其他层,为楼板或其他水平支点间的距离;
(3)对于无壁柱的山墙,可取层高加山墙尖高度的1/2;对于带壁柱的山墙可取壁柱处的山墙高度。; 对有吊车的房屋,当荷载组合不考虑吊车作用时,变截面柱上段的计算高度可按表5-3规定采用;变截面柱下段的计算高度可按下列规定采用:
(1)当Hu/H≤1/3时,取无吊车房屋的H0;
(2)当1/3Hu/H1/2时,取无吊车房屋的H0乘以修正系数μ;其中μ=1.3-0.3Iu/ Il, Iu为变截面柱上段的惯性矩,Il为变截面柱下段的惯性矩;
(3)当Hu/H≥1/2时,取无吊车房屋的H0;但在确定β值时,应采用上柱截面。;5.2.2 允许高厚比及影响高厚比的因素;(1)砂浆的强度等级;
(2)砌体类型;
(3)砌体截面刚度;
(4)横墙间距s;
(5)构造柱间距及截面;
(6)构件重要性和房屋使用情况;
(7)支承条件。;5.2.3 墙、柱的高厚比验算; 对有门窗洞口的墙,其刚度因开洞而降低,其允许高厚比 [β]值乘以降低系数μ2,μ2应按下式计算:;(1)整片墙的高厚比验算; 当确定带壁柱墙的计算高度H0时,s应取相邻横墙间的距离sw。;满足下式,则壁柱间墙不会失稳。;式中 μc——带构造柱墙允许高厚比提高系数,按下式计算;满足下式,则构造柱间墙不会失稳。; 例5-1 某混合结构办公楼底层平面图如图5-11所示,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外墙厚370mm,内纵墙与横墙厚240mm,隔墙厚120mm,底层墙高H=4.5m(从基础顶面算起),隔墙高H=3.5m。承重墙采用M5砂浆;隔墙采用M2.5砂浆。试验算底层墙的高厚比。;解 (1)确定静力计算方案
最大横墙间距s=3.6 × 3=10.8m32m,查表5-2属于刚性方案。
(2)外纵墙高厚比验算
s=3.6×3=10.8m2H=2×4.5=9m,查表5-3,计算高度H0=1.0H
=4.5m。砂浆强度等级M5,表5-4得允许高厚比[β]=24。外墙为承重墙,故μ1=1.0;(3)内纵墙高厚比验算
内纵墙为承重墙,故μ1=1.0;(4)内横墙高厚比验算
纵墙间距s=5.7m,H=4.5m,所以Hs2H
查表5-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安全管理人员初复训考核试卷含答案.doc
- 多模态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实践和展望-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开发与应用.pdf
- 电子商务测试题+参考答案.docx VIP
-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卷(含答案).docx
- 数独的社交互动:与朋友一起挑战数独.pptx VIP
- 大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16”建筑施工生产安全事故调查报告警示学习教育.pptx
- 2017年高考全国2卷理综试题(Word版含答案).pdf
- 医疗服务公司医疗旅游服务合作协议.docx
-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山西大学《生物化学》内部题库练习期末真题汇编及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