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论文报告设计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七节 心 身 疾 病 主要内容 一、 心身疾病的概念 二、 心身疾病的病因分析 三、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四、 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 治疗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五、 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 心身疾病概念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包括狭义和广义的概念。 狭义心身疾病 广义心 身疾病 是指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一类有 病理形态学或生化改变的躯体疾病 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 重要作用的一些躯体疾病或障碍 心身疾病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躯体上可以 检查出 器质性的病因 疾病的开始不是由躯体的病变引起, 但症状往往是以某种躯体症状 和体征表现出来 具有环境刺激 导致的心理因素 (二)心身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 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门诊心身疾病病人约占总就诊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报道德国汉堡9家医院住院病人中,38.4%是心身疾病的病人。 WHO于二十世纪90年代初组织世界范围跨文化合作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五大洲14个国家,15个中心的平均患病率为24.2%,我国上海为9.7% 。 心身疾病在疾病谱的位置 精神病 神经症 躯体疾病 心 身 疾 病 (三) 心身疾病的范畴 1.内科心身疾病 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 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等。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神经系统:偏头痛,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失调等。 内分泌系统:甲亢,阿迪森氏病,糖尿病等。 7.耳鼻喉科:美尼尔氏综合征,咽喉部异物感,耳鸣,晕车,口吃等。 8.皮肤科: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慢性荨麻疹,湿疹,圆形脱发,多汗症,牛皮癣,白癜风。 9.其他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癌症,肥胖症等 二、 心身疾病的病因分析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社会因素 心理因素 生物学因素 心理因素 心理应激 或情绪反应 人格 心理应激或情绪反应造成人的心理生理变化,当变化超过机体所能适应的限度时,便会罹患各种心身疾病 人格影响着个体的认识和评价,决定着人对不良刺激的应对方式,同时也会影响到个体得到社会支持的质和量,进而影响到心身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6个亲人同时丧生的巨大悲痛 痛失爱子的母亲 俄罗斯潜艇沉没一年后的祭扫情境 社会因素 人降生后总要属于某一社会,成为那个社会的成员,其身心总要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天灾人祸 紧张的生活节奏 竞争的压力 超负荷工作 生物学因素 患者病前的身体特点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在医学心理学中把患病前病人所具有的与发病有关的身体特点,叫做生理始基(analogue),也有些学者喜欢用“器官脆弱性”一词来表达与此同样的观念。生理始基的存在使机体承受心理社会打击的能力有了差别,使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加具备了心身疾病的脆弱性(vulnerablility)。 心身疾病 生理始基 冠心病 高甘油三酯血症 痛 风 高尿酸血症 甲 亢 高蛋白结合酶 溃疡病 高胃蛋白酶原 闭角型青光眼 浅前房窄房角 的眼球解剖特点 心身疾病与其生理始基 1.有心理社会应激,无生理始基;可不发病 2.无心理社会应激,有生理始基;可不发病 3.有心理社会应激,有生理始基;并且有特 异的心理特征,易患病。 生理始基与罹患心身疾病 社会应激、个体心理特征、生理始基在心身疾病的致病过程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历史回顾: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主要途经 1.心理动力学途经 亚历山大提出心身疾病发病的三个要素: (1)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2)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 (3)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邓巴认为人格类型同心身疾病有特异关系,提出“疾病的人格特异性理论”。该理论认为,患有同一疾病的病人具有类似的人格特征,某些人格类型的人易患特别的心身疾病。 2. 心理生理学途径 这条途径以坎农的生理学(主要是躯体内稳态理论)、塞里的应激学说以及巴甫洛夫、贝柯夫与谢切诺夫的条件反射研究与“皮质内脏相关学说”为基础,注重通过心理生理学的实验,探讨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同身体的生理生化变化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心理因素导致心身疾病的心理生理机制。自二十世纪50年代起,在心身疾病机制探讨中这条研究途径逐渐取代心理动力学研究途径而占据主要地位。 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2024届小升初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VIP
- 八角嫁接育苗技术规程 DB45_T 2091-2019 广西.pdf VIP
- 《海上作战与三十六计》章节及期末答案-海军潜艇学院.docx VIP
- 人工湿地工程施工方案.docx VIP
- 2023广东湛江市检察机关招聘劳动合同制司法辅助人员(32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GBT24353-2022风险管理指南.docx
- 国开电大学习网《高级财务会计》形考任务答案1-5答案.pdf
-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日照市高一下期末数学试卷附答案解析.docx
- 建筑图集-08J907 洁净厂房建筑构造.pdf VIP
- (正式版)D-L∕T 766-2013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用预绞式金具技术条件和试验方法.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