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第三章_网络新闻业的战略分析.ppt

[中学教育]第三章_网络新闻业的战略分析.ppt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教育]第三章_网络新闻业的战略分析

第二讲 网络新闻业的战略分析 网络新闻的优势与机会 网络新闻的劣势与风险 一、网络新闻的优势与机会 引题案例: 在1998年“克林顿绯闻案”的新闻事件中,斯塔尔报告厚达445页,牵涉内容广泛而复杂,绝非是一两个新闻栏目所能容纳的,即使是印刷媒体也很难承受如此巨大而繁杂的内容。正因为如此,在Internet上首先全文刊载有关克林顿丑闻的斯塔尔报告,引发了新旧媒体竞争的热潮,这是网络新闻发展史中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它全面展示了网络新闻媒介在竞争优势上的优越性,同时也推动了网络媒介新一轮的跃进。 1、丰富性与时效性 网络新闻内容丰富、形态多样,信息承载的海量性。 新闻媒体在时效性的观念上至少跨过了两个历史性阶段,一是从不定时到定时,二是从定时到及时。而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时的新闻时代。受众任何时候打开页面,都可以得到新闻的充分阅读机会。 2、汇聚力与多元化 网络的高容量、交互特征,以及分层分组的能力,使得网络新闻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在任何一个狭窄的主题领域里汇聚起相当数量的人群,使他们能够对某一新闻乃至整个频道做出集体化的响应,这又推动了网络社区化的发展。 案例: 1998年英国王妃戴安娜去世时,在很短的时间内一个又一个纪念戴安娜的网页建立起来,其行动之迅速,内容之丰富,设计之精美,让许许多多的新闻受众开始明了网络的魅力,它使人加入新闻,使人群得以汇聚。 在网络时代,多元化的新闻广泛涉及我们的教育、医疗、娱乐、商务以及一切实在的生活。 受众并不特地界定自己在是看新闻,还是在使用新闻,是单纯接受信息,还是在全方位地生活。 3、宽容性与参与性 新闻理念的走向宽容: 一方面,表现在人们对网上信息并不总对其动机或者来源作过多的推测; 另一方面,受众潜在地预设,在这种特殊的介质里,不同地位的信源的发布新闻,参与新闻的权力生而平等。 宽容性表现在受众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看的,而不仅仅是媒体所赐予的; 参与性表现在人们不仅可以参与有关新闻的讨论,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讲没,人们可以在电子论坛、电子邮件或自己的主页中参与网上出版。 案例: 德拉吉所开办的德拉吉报道的成功鼓舞了每一个后来的参与者:数一百万计的人访问了该站,德拉吉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新闻发布参与了历史。德拉吉现象是这个新的新闻时代强调“让每一个人参与其中”的理念的最好注脚。 4、表现性与个性化 网络媒体的多媒体功能不仅要显示文本,还要显示图形、活动图象和声音、动画。 从根本上讲,网络新闻的表现性反映在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综合控制上。最典型的就是它对搜索引擎的使用,栏目之间的互相连接,以及交互性服务的设计。 自己的报纸、自己的节目,千奇百怪的新闻组,电子杂志、BBS和其他服务,使得今天网络信息的分散化和个性化成为可能。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得到突出展现的往往不是新闻本身,而是接受信息的人。 二、网络新闻的劣势与风险 1、承载与信任 承载问题: 首先是庞大的访问人群导致的负载过大问题; 其次,逐渐增加的总信息量和新闻内涵的不断拓宽,导致了网络受众在阅读新闻时花费了更多的信息时间; 再次,用户的心理承载过大,即用于搜索和等待的时间有时候看上去要比我们在网络上阅读的时间还要长。 信任问题: 绝大多数网络信息来源是无限制的,具有非常强的流动性和交互性,因此,在网上的新闻传播,因为受众和网络环境的宽容激励而变得可信度较差。 反面案例: 2008年西藏达赖暴动事件,国外有的媒体发布的照片不符合实际情况,断章取义,或者是张冠李戴,我国网络媒体进行声讨。 2、侵害与噪音 案例: “王洪事件”,新浪网援引《北京晨报》的综述《我国首例网上名誉权纠纷赔偿创纪录》如下: 1997年,科华公司购买了一台恒升笔记本电脑。1998年7月,该公司职员王洪在互联网上设立个人主页,名为“声讨恒升,维护消费者权益”,其中收有《请看我买恒升上大当的过程》一文,称恒升笔记本电脑为“垃圾品“。网页中其他栏目还收有大量攻击恒升笔记本电脑的文字。1998年8月10日,《微电脑世界周刊》发表记录此事的文章,另一家日报也发表了有关文章。为此,恒升起诉王洪及两家媒体,要求按退货额的4%赔偿,约百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王洪在所设主页上未能客观全面介绍恒升集团对其产品售后服务的全过程,并使用了侮辱性语言。而其又并非电脑的购买者。因此其目的并非是善意地解决纠纷,而是主观明显存有毁损“恒升”名誉的故意。而两家媒体的报道亦含有侮辱性评论或失实,损害了“恒升”的名誉权,给“恒升”造成较大损失。为此,法院特意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计算赔偿数额。最终一审判决王洪个人赔偿50万元,两家媒体各赔偿24万余元,并要求三被告以不同形式刊登致歉声明。 “王洪事件”喻示了在网上,因为新闻来源多元化而致使权威性较难得到保障。并且,因为有关网络新闻的立法相对滞后,而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