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备课参考课件: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pptVIP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备课参考课件: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创新设计】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备课参考课件: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提示:作者对集中营的描写角度很独特,他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罗森塔尔的目光始终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踪与神态。以此感染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从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提示:(1)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2)参观者的反应:①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②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③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④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⑤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⑥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3)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再读课文,赏析细节 1.文章开头写奥斯维辛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这样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在内容上,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孩子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假如他们能活到今天,也能享受到现在的一切。现在却物是人亡,悲上加悲。在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首尾写的景物很平静,但作者的内心却汹涌澎湃。 再读课文,赏析细节 2.课文中还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你能举出两例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吗? 提示:(1)举例:①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②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再读课文,赏析细节 (2)作用:①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同时也是讽刺,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了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世上还有什么邪恶不会被打倒呢? ②“温和地微笑”显示了生命的坚忍,“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则表明即使身处绝境之中,只要内心深藏着一种信念,对美好希望的向往就不会泯灭。 三读课文,拓展探究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提示:奥斯维辛早就因它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故称“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他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三读课文,拓展探究 2.1958年这篇最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在美国新闻界引起了巨大轰动,一时各媒体争相转载,并于年末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本文为什么能获此殊荣? 提示:(1)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参观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有良知的人的共同心声。 (2)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 (3)在恐怖与欢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 课堂小结 十四年的岁月长河,流走了数不完的鲜花和果实,流走了想不完的梦幻和希望,但流不走的是人们对法西斯暴行鲜血淋淋的记忆,流不走的是作为目击者和见证人的奥斯维辛对未来的昭示。这里不该再有什么新闻了,新闻也不过是过眼烟云,让历史昭示未来,这难道不是新闻的价值所在吗?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纳粹在奥斯维辛的暴行。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这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们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许多多值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的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岁月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屈指可数?为什么还会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