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油气成藏地质学---第5章-大油气田成藏理论.ppt
前陆盆地区域盖层之下的隐伏断裂构造带 (一) 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 大气田的形成更需要充足的气源,一般多形成于生气中心附近。 生气中心及其周缘不仅可以源源不断获得高丰度的气源,而且运移距离短,避免了天然气在长途运移中的大量散失,故易于气的富集而形成大气田。 二、充足的烃源供给 大油气田的形成需要有充足的油气来源。中东、西西伯利亚、北美等世界富油气区均属此类。我国的几个富油气区亦类似。 二、充足的烃源供给 二、充足的烃源供给 二、充足的烃源供给 四川盆地大气田和低层生气中心 A.龙潭组生气中心 B.须家河组生气中心 A.筇竹寺组生气中心 A.志留系生气中心 二、充足的烃源供给 二、充足的烃源供给 二、充足的烃源供给 对于稳定的克拉通盆地而言,其大中型气田形成所需的盖层除了膏盐 层外,厚度较大的泥岩同样可以是有效的盖层。如西西伯利亚、鄂尔 多斯盆地等。 对于构造相对较活动的前陆盆地而言,其大中型气田形成所需的盖层 多为膏盐层,或超压泥岩。如卡拉库姆、库车前陆盆地等。 活动带或造山带地区大中型气田形成对盖层的要求更严格。 研究表明: 三、良好的储盖组合 库车前陆盆地第三系膏盐层分布与气田关系 三、良好的储盖组合 鄂尔多斯盆地 三、良好的储盖组合 (四) 优越的圈闭条件 ●在成气区的古构造的圈闭中 早于主成气期的古构造圈闭或与生气同期形成同沉积构造圈闭,接受供气聚集时间长,与主要生烃期的时间匹配上,或与保存早期形成气藏的功能及为二次成藏提供优秀条件上,利于大气田的形成。根据古构造形成和气聚集成藏的关系,可分为三类古构造大气田: ◆古构造聚气同步型(涩北型) ◆古构造聚气滞后型(崖13-1型) ◆古构造聚气叠置型(开江型) 古构造的形成过程和生气聚气作用是同时或几乎同时进行。柴达木盆地三湖新坳陷涩北一号、二号和台南大气田是这类大气田极好实例。三湖新坳陷在第四纪由于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强烈沉降,快速沉积了巨厚(最大超过3200m)咸水湖相夹沼泽相气源岩。气源岩在强烈沉降的同时,形成一系列缓倾角(一般小于2°)、小幅度(闭合度小于100m)的上小下大的同生背斜圈闭,在边沉积边形成生物气(δ13C1值-64.90‰至-68.54‰)边充填富集在同生构造圈闭中而形成涩北一号、涩北二号和台南三个大气田。 ◆古构造聚气同步型(涩北型)大气田 柴达木盆地涩北二号构造垂向构造参数 (四) 优越的圈闭条件 大气田的聚气作用在古构造形成之后。崖13-1气田位于基岩隆起断棱带的继承性古构造中。中新统的三亚组、梅山组和渐新统陵水组的构造闭合度和面积具有下部大、上部小、两翼地层加厚的同生构造特征,古构造主要成型于渐新世,主要气藏在陵水组中,源岩主要是崖城组含煤地层。崖城组主要生气期在第四纪,崖13-1气田天然气(δ13C1值-34.25‰至-39.88‰)在渐新世古构造形成之后于第四纪大量聚气成藏的。 世界上许多大气田是古构造聚气滞后型。 ◆古构造聚气滞后型(崖13-1型)大气田 (四) 优越的圈闭条件 开江型大气田是由古构造控制的古气藏,经后期构造运动改造调整后,在原地或附近或其上二次成藏。 四川盆地开江古隆起印支期基本定型,燕山期继续发展,至喜马拉雅期四川盆地全面褶皱前,该古隆起石炭系顶面古构造闭合度450m,闭合面积2812km2。早第三纪大面积含气的地层古构造复合大气藏在古隆起核部,韩克猷估算聚集气大于1.5 ×1012m3。四川盆地喜马拉雅期全面褶皱,第一次成藏的开江大面积的古气藏被解体,在古气藏原地或附近异地喜马拉雅形成的圈闭中二次成藏,形成了五百梯、卧龙河(原地)和沙坪场(异地)大气田。 ◆古构造聚气叠置型(开江型)大气田 (四) 优越的圈闭条件 (四) 优越的圈闭条件 (四) 优越的圈闭条件 1、含油气系统理论要点 2、源控论及其适用性 3、富油气凹陷“满凹含油”论及其适用性 4、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本章作业 第二节 大油气田形成理论 1. 源控论的提出 国外的许多学者也持有近似的油气分布观点: B.蒂索1971年研究巴黎盆地中侏罗统生油层问题时,发现所有油田及出油点均位于生油有利区内,而在生油率小于500克/吨的地区,只有干井。 罗诺夫指出伏尔加一乌拉尔油区的上泥盆统的有机碳含量平均1.67%,比其它非油区的0.51%要高得多。 二、源控论 第二节 大油气田形成理论 2. 源控论的地质证据 (1)实例一: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的生油中心在古龙凹陷,其生油最有利和有利区约5万平方公里,灰黑色泥页岩平均厚约500m,最厚1000m以上,其有机碳含量为0.41~1.69%, 主要油气田均位于此生油区或其紧邻地带。生油区内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