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茅屋.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设计:茅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了解诗歌意境;学会从诗歌的画面和细节描写欣赏诗歌;咀嚼诗歌的语言,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并学习诗人为他人的安乐而宁愿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及难点】 1、“茅草卷飞”、“群童抱茅”、“破屋漏雨”的细节描写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2、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本诗通俗易懂,理解不难。学习此诗,主要通过对诗歌的赏读、评读来体味诗人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写景、叙事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因此,本诗教学采用赏读——合作学习——探究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追随诗人李白梦游了神奇美妙的天姥山,那奇异飘渺的神仙境界令我们流连忘返。然而,今天,我们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走进另一位诗人杜甫的茅屋,去深切体味他因秋风破屋而长夜沾湿的苦楚。那么,他有梦吗?此时此景,他热切盼望的是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欣赏他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板书标题) 二、整体感知理解全诗 1、教师朗诵全诗,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并注意下面字的读音。 号(háo )  (juàn) 转(zhuǎn)坳(ào ) 顷(qīng) 黑(hēi ) 衾(qīn ) 庇(bì ) 兀(wù )现(xìan )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参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大意,基本 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提示学生,朗读时注意感情的把握,前三节沉郁,后一节激昂。) 方法点拨:“安史之乱”后,杜甫举家南迁至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浣 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便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要想捕捉诗歌中的 情感基调可以在诗歌中捕捉能够直接表达诗人情感的字眼或景物。诗歌中前三节对秋风“怒号”并“卷我屋毛、“群童抱茅”、“破屋漏雨”以及“倚杖叹息”等凄惨景象的描写,奠定了沉郁、悲伤的基调,使诗充满者愁绪和无奈;后一节则用了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声音宏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自己 无奈 百姓 (板书) 国家 在如此无奈之中,诗人果真无为无法甚至也无梦了吗?(停顿,待学生思考回答)是的,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板书)风雨不动安如山。”这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就是从无奈的叹息中迸发出来的。这就是诗人所做的一个美好的梦。 4、为什么把诗人的愿望称做梦呢?为了实现这个梦,诗人又作了怎样的表白? 教师:因为诗人的愿望是难以实现的。为此,诗人进一步表白,为了使“天下寒士俱欢颜”,宁愿“吾庐独破”,甚至受冻而死也心满意足。这是怎样的胸襟!又是怎样高贵而伟大的奉献精神!(让学生表达)——“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的,诗人由自己的苦境想到他人,由眼前的破屋风雨想到多灾多难的国家,既忧国又忧民,这就是诗人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板书)的思想感情。 5、诗人要表达这样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什么还要细致地写出上面那些景和事呢?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此问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诗的构思技巧和感情的表达方式。 教师:诗人通过对“茅草卷飞”、“群童抱茅”、“娇儿恶卧”、“长夜沾湿”的描写,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作铺垫。前三节,从字面上看,诗人似乎是在描写自己的苦难,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因此,迫切改变现实的心情是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过度到全诗的结尾,诗的意境达到了高潮,思想感情得以升华。这是诗人匠心独运的构思结果。 四、拓展应用 (一)思考、研讨:对诗人的崇高理想和伟大人格,你是怎么看的? 结合杜甫的《又呈吴郎》谈谈学习这首诗的感受。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