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最终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句、了解全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望月是常常引发人的遐思,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从嫦娥奔月到八月中秋,从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再到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再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夜晚、月色能够给人构成的意境只有无限被延伸的孤独。那么苏轼在这一篇《记承天寺夜游》中是否有所超脱呢?
了解苏轼其人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他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与社会危机开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的时候。由于苏轼的改革意见和建议遭到变法派的反对,苏轼被迫外调,先通判杭州,以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
本文写作背景: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结合文下翻译,疏通句子,了解全文大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念”了什么?为何“无与为乐者”?
为何舍近求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因何“亦未寝”?
苏轼与张怀民谈了些什么?为何发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原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1)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以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来描写月色,不仅创设了一个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意境,而且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然而添加语则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2)删去后当然不好。因为原句(一)用比喻,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来是天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不仅出奇制胜,而且更显空灵。原句(二)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而删去后,不但没了新意生动形象,更改变了原意。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构建面向智能化时代的先进存力中心 2024.pdf
- 2023年放射医学技术考试:放射主管技师相关专业知识真题模拟汇编(共759题).doc VIP
- 《ISO IWA 48-2024ESG实施框架》中文版.docx
- 高一政治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pdf
- 医院信息科工程师面试题及参考答案结构化面试题.docx VIP
- 2023年湖南省长沙市长培中学小升初英语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pdf VIP
- ORTEC高纯锗谱仪技术手册(final).pdf
- third-wave-AdvantEdge实例说明教程文件.doc
- 红色喜庆风优秀员工表彰PPT模板.pptx VIP
- 苏Z01-2002 城市道路标准图集.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