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等教育]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卢双舫, 马世忠, 付广, 施尚明, 刘吉余, 柳成志, 薛海涛, 于舒杰, 杨红梅,
吴伟, LU Shuang-fang, MA Shi-zhong, FU Guang, SHI Shang-ming, LIU Ji-yu,
LIU Cheng-zhi, XUE Hai-tao, YU Shu-jie, YANG Hong-mei, WU Wei
作者单位: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刊名:
中国地质教育
英文刊名: CHINESE GEOLOG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2009,18(2)
被引用次数: 0次
参考文献(9条)
1.陈凯 跨学科培养研究生--世界高科技人才竞争新趋势 1995(12)
2.罗仕鉴.陈杭渝.孙守迁 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期刊论文]-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2(06)
3.张英.董俊国.高成云 交叉学科是培养优秀研究生的摇篮[期刊论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1(02)
4.刘春媛.李凌虹.江建民 谈工业设计专业多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期刊论文]-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04)
5.丁小义.余红娜 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探讨--以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为例 2008(02)
6.王志远.陈武凡.何明娥 生物医学上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期刊论文]-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04)
7.叶绍梁 对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院制度创新的几点认识[期刊论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1(01)
8.王春喜.李子江 当前我国研究生招生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999(03)
9.本文所指的地质类硕士点(学科)包括我院的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油
气田地质工程等5个硕士点,其中,前2个硕士点同属工学类中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中间2个属于理学地质
学一级学科,油气田地质工程为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自主设立的学位点,隶属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而本文
所指的跨专业考生是指上述3个一级学科以外的本科生源的考生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李凤杰.傅红.LI Feng-jie.FU Hong 地质类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方式探讨 -中国地质教育
2009,(1)
随着我国地质工作的加强,社会对地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越来越多的跨专业研究生加入到地质学研究生教育中来.跨专业研究生的地质专业知
识薄弱,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必须足够重视,而基础学科知识的补充是首要问题.通过有选择性地限制跨专业考生的资格、采取分班授课的教学方式以及加强
地质实践教学等多种措施可以提高他们的地质专业基础水平.同时认为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发挥专业优势、有机地与地质专业结合是培养地质类复合型人
才的重要途径.跨专业研究生刻苦努力是顺利地完成研究生学业的关键.
2.学位论文 王任一 高含水期油田单砂体非均质性定量表征 2008
我国油田储层多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其中内陆河流-三角洲和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的储量占总储量的86.4%。与国外海相沉积相比,纵向上和平面
上非均质性严重,使得水驱采收率较低。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平均综合含水已达到84.1%,主力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本文在大量动静态资料的基础上
,采用多学科跨专业多信息集成方法,对单砂体不同级次规模的非均质性定量表征方法及矿场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并建立一套针对高
含水期油田单砂体非均质性表征的系统方法。br
⑴目前还没有一套针对高含水期油田单砂体非均质性定量表征的完整理论方法系统。br
目前国内外储层非均质性表征的方法理论系统,均是针对整个油藏或者一套沉积储集体为对象,但是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研究对象从整个油藏或一
套沉积储层,已转移细化到油藏的基本单元——单砂体。目前还没有一套针对高含水期油田单砂体非均质性定量表征的完整理论方法系统。对于单砂体
非均质性表征方法,目前国内外均是沿用这套储层非均质性表征方法系统进行。在借用这套方法,对高含水期油田单砂体非均质性定量表征的生产研究
和矿场实践中,已表现出多个方面的不适应性。br
⑵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油田的三大矛盾主要表现为层内矛盾br
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由于不断增大井网密度和细分开发层系及分层注采工艺措施的开展,油田开发的三大矛盾中,层间和平面矛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