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教师版
古代诗阅读鉴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学过诗的回顾,。 2、相关知识,对其他诗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通过对已学过诗的回顾,。 教学难点:相关知识,对其他诗进行鉴赏。
1、借景情2、虚实相生
4、拟人。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曾经繁荣兴茂的六朝古都,如今破败荒芜,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上阕用孙仲谋、寄奴这些京口历史人物建立丰功伟绩来对比自己,隐约地表达自己的抗敌救国的心情。下阕用佛狸祠这个典故今昔对照,不堪回首,昔盛今衰的伤感便抒发出来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用这两个典故借古讽今,最后用廉颇这一典故表明自己与其同病相怜,仍不忘为国效力。
常用典故:投笔、长城、楼兰、折腰、化碧、五柳、东篱、劳歌、阳关、后庭花、杨柳曲、行路难等。
(五)、鉴赏咏史怀古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可从相似点或从相反方向来找;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和有关人物,理解典故的含义;要领悟区分感情态度,或仰慕颂扬、或批判嘲讽、或同情怜惜等等;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也有作正反对比等。
二、学习《题乌江亭》(杜牧)
1、知人论世
杜牧,字牧之,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七绝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此诗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登金陵凤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
参考答案:“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使用了比喻,以“浮云”喻奸佞臣子,以“日”喻君主,“总为浮云能蔽日”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十分沉痛。诗人所写的“愁”体现的正是这种忧君忧国、怀才不展、时不我待的心情。
咏物诗
一、概念阐释:咏物诗是指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二、咏物诗的特点:
1、从描写对象上看,咏物诗中往往只有一个主体对象,并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
2、从表达手法上来说,常常采用象征或以物喻人的方式。
三、咏物诗常见的类别及相关的主题
(一)咏物抒怀类:这类诗歌所吟咏的物象往往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或是与世人有某种相似。
1、借助赞美诗歌中物象的高尚品格,表达诗人自己的人生态度、追求。例如: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诗歌首句,告诫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