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为中心3月
“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
杨运强
(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8;2.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郑州,450053)
摘 要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学校变革的重要内容。探寻其背后的理论根源可发现,“学为中心”的课堂改革深受四种理论影响,即:人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教育底色;人本主义———课堂教学的生命主张;建构主义———课堂教学的实践旨向;多元智能——课堂教学的评量尺度。此项研究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正本清源,明确课堂教学变革的理论渊源,也有利于形成共识,更好地推动教学实践开展和质量提升。
关键词
学为中心 课堂 课堂教学
在强调合作、对话、创新和生命关怀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已然成为现代学校转型的主要特征。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学生多数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其知识获得、个性发展及品德塑造也多在课堂中完成。然而,反观国内的课堂变革,纵使从国家到地方,从设计者到执行者的变革热情持续高涨,但“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却依旧根深叶茂。在“教为中心”的课堂里,储蓄灌输的教学观念、预设僵化的教学内容、丝丝相扣的时空安排、居高临下的教学形态十分流行。由于失去了自主学习、反思、分享与表达的权利,学生不是游离就是置身在课堂之外,沦为课堂中的“隐形人”。毫无疑问,这种压抑生命、生长的课堂与教育的本义、新课程的指向大相径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也是智慧生长、“生命栖息的家园”。如果期望课堂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改造。即让课堂回归到学生本身,以多元互动的“对话式教学”置换一元主导的“独白式教学”,实现教学从预设、静态向动态、生成的转变。就像奈勒所告诫的:“我们的儿童像羊群一样被赶进工厂,在那里无视他们的个性,而把他们按同一个模样加工和塑造。
我们教师们被迫,或自认为是被迫去按照别人给他们规定好的路线去教学。这种教育制度既使学生异化,也使教师异化了。现在已经到了要改善的时候。”
综观当今课堂教学变革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形态,我们认为,“学为中心”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教育底色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部分,也是我国教学变革的理论基石和价值底色。“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注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指出,人类全部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是那些从事感性活动、社会的、历史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却被无情异化为机器的附属物,未来社会应该把人从一切“非人”的境遇中解救出来,实现人类的解放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人作为实践的存在,其“职责、使命和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并且“每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十分丰富,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有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1.整体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三者完整表征了“现实的个人”。在三种属性之中,社会属性处于主导地位,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身在自己编织的关系之网中,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只有充分协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人才能达到“单个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因此,学生的发展不仅指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指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不仅是同步的,而且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侧面”[5],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2.需要是个体发展的直接动因
需要体现了生命的一种匮乏状态,构成了全面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的活动是一种目的性的活动,蕴含着对自己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的追求和满足,“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现实世界中人人都有许多需要”,需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需要满足和社会实践不断发生变化。总之,需要是生命机体的客观属性,也是个体行为的驱动力量。教学应该善于利于学生的需要,使其成为刺激成长的内在动力,推动学生进行自我改造和完善。
3.素质是全面发展的指向要义
在马克思学说中,人的素质发展是全面发展理论的要义。素质发展包括智力、体力的协调发展。人是精神和身体的统一体,“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6]。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应当使人生存发展需要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完整、和谐的发展。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应当关注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