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心师-社会心理学02概要.ppt

  1. 1、本文档共1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师-社会心理学02概要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沈 梦 目 录(12课时) 第五节 态度与态度变化 态度概述 态度的测量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一单元 概 述 对态度的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是一个最古老、最重要的领域。 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关于态度的学科。 态度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向(行为倾向)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个体内在结构。 它决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环境中注意什么样的对象,决定着人们怎样加工有关的信息,决定着人们对于有关对象的体验,也决定着人们对有关对象的行为倾向 态度的成分:认知,情感,意向 认知: 情感: 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的ABC模型 讨论:认知和情感,哪方面更能影响行为?三者不协调时,哪种成主导? 态度的特点 对象性:任何态度都指向具体对象,具有针对性。如人、物、事件、观念等。当对象是人时,态度可能是双向性的,并且态度主体和态度客体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稳定性:态度一经形成就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易改变,有些态度甚至会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态度形成初期比较容易改变,形成以后改变会比较困难。 内在性:态度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间接地从情感、行为中推知。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心理倾向。 态度与行为 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选择的标准,这种标准就是事物或对象本身对于人们所具有的意义。价值观是一组较为宽泛和抽象的概念,缺乏具体的对象和明确的界域。它比态度更抽象、更稳定和持久。它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个体对事物进行评价,确定其意义及价值,然后决定采取何种态度。价值大小决定态度强弱。 主观价值比客观价值对个体的影响更大。 态度的功能 工具性功能:个体倾向于形成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满足需要——趋向,不利于需要——趋避。按功利原则进行取舍,是社会交换和社会适应的产物。 自我防御功能:个体倾向于选择自我防御的态度,比如有些场合的不表态; 价值表现功能:主动表现自己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 认知功能:已经形成的态度会影响对新情境的认识。 态度的维度 方向;态度的指向。 强度;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 深度;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向中度;某种态度与价值观的距离。 外显度:态度在行为上的外露程度。 四、态度形成 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个体在长期生活中,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和接受环境影响逐步形成的,是社会化的产物。态度的形成一方面要受到社会生活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等学习方式不断学习的结果。三个阶段: 依从。 同化。 内化 第二单元 态度的改变 一个人的态度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态度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通常随着主客观因素的改变,个体的态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现实社会中,除新生儿以外,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往往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旧态度的改变总会带来新态度的形成,而新态度的形成总是以旧态度的改变为前导的。 一、态度转变的模型 传递者 沟通信息 接受者 情境 可信 差距 信念 警告 意图 畏惧 人格 分心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 (一)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传递者的威信 2.说服的意图:不改变 3.说服者的吸引力 4、传递者的立场:中立。 自我服务——中立——自我牺牲   (二)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1.信息差异。威信高,差异大影响大;威信低:倒U形 2.畏惧。倒U形 3.信息倾向性。一般公众VS文化水平高 4、信息的提供方式。口头、书面、面对面、电话网络。    (三)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1.原有的态度与信念   已经内化了的态度作为接受者信念的一部分,难于改变;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改变;  2.接受者的人格因素   依赖性较强、自尊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社会赞许动机的强弱也是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及公众影响,易于接受说服;  3.个体的心理倾向。在面临改变态度的压力时,其逆反心理、心理惯性等心理倾向会使其拒绝他人的影响,从而影响态度转变。 (四)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1.预先警告。它有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预先警告可促使其态度改变;但预告也可能有抵制说服的作用,例如,预告与接受者的利益有关时往往使其抵制态度转变。   2.分心。它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