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化学原子吸收
第十四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法 一、概述generalization 二、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formation of AAS 2.元素的特征谱线 三、谱线的轮廓与谱线变宽 吸收峰变宽原因: (3)压力变宽(劳伦兹变宽,赫鲁兹马克变宽)ΔVL 四、原子吸收值与浓度的关系 2.峰值吸收 六、计算公式 原子吸收仪器(1) 原子吸收仪器(2) 原子吸收仪器(3) 一、流程 二、光源 3.空心阴极灯的原理 优缺点: (1)辐射光强度大,稳定,谱线窄,灯容易更换。 (2)每测一种元素需更换相应的灯。 三、原子化系统 2.原子化方法 (1).火焰原子化装置 火焰 (2).石墨炉原子化装置 (2)原子化过程 (3)优缺点 四、单色器 五、检测系统 一、测定条件的选择 二、 干扰及其抑制(详细内容见书)一、光谱干扰二、物理干扰三、化学干扰四、电离干扰 三、灵敏度和检测限 2.检出极限 四、定量分析方法 2.标准加入法 五、应用 1.作用 将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与邻近线分开。 2.组件 色散元件(棱镜、光栅),凹凸镜、狭缝等。 3.单色器性能参数 (1)线色散率(D) 两条谱线间的距离与波长差的比值ΔX/Δλ。实际工作中常用其倒数 Δλ/ΔX (2)分辨率 仪器分开相邻两条谱线的能力。用该两条谱线的平均波长与其波长差的比值λ/Δλ表示。 (3)通带宽度(W) 指通过单色器出射狭缝的某标称波长处的辐射范围。当倒色散率(D)一定时,可通过选择狭缝宽度(S)来确定: W=D?S 主要由检测器、放大器、对数变换器、显示记录装置组成。 1.检测器-------- 将单色器分出的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 如:光电池、光电倍增管、光敏晶体管等。 分光后的光照射到光敏阴极K上,轰击出的 光电 子又射向光敏阴极1,轰击出更多的光电子,依次倍增,在最后放出的光电子 比最初多到106倍以上,最大电流可达 10μA,电流经负载电阻转变为电压信号送入放大器。 2.放大器------将光电倍增管输出的较弱信号,经电子线路进一步放大。 3.对数变换器------光强度与吸光度之间的转换。 4.显示、记录 新仪器配置:原子吸收计算机工作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1.分析线 一般选待测元素的共振线作为分析线,测量高浓度时,也可选次灵敏线 2狭缝宽度 3.空心阴极灯电流 在保证有稳定和足够的辐射光通量的情况下,尽量选较低的电流。 4.火焰 依据不同试样元素选择不同火焰类型。 5.原子化条件的选择 火焰、雾化状态、燃烧器的高度;石墨炉的干燥、灰化、原子化净化 6.式样取量及处理 1. 灵敏度 (1)灵敏度(S)——指在一定浓度时,测定值(吸光度)的增量(ΔA)与相应的待测元素浓度(或质量)的增量(Δc或Δm)的比值: Sc=ΔA/Δc 或 Sm=ΔA/Δm (2)特征浓度——指对应与1%净吸收( IT -IS)/IT=1%的待测物浓度(cc),或对应与0.0044吸光度的待测元素浓度. cc=0.0044Δc/ΔA 单位: μg/ml (3)特征质量 mc=0.0044Δm/ΔA 单位: g 在适当置信度下,能检测出的待测元素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用接近于空白的溶液,经若干次(10-20次)重复测定所得吸光度的标准偏差的3倍求得。 (1)火焰法 cDL=3Sb/Sc 单位:μg?ml-1 (2)石墨炉法 mDL=3Sb/Sm Sb:标准偏差 Sc(Sm):待测元素的灵敏度,即工作曲线的斜率。 1.标准曲线法 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试样,由低到高依次分析,将获得的吸光度A数据对应于浓度作标准曲线,在相同条件下测定试样的吸光度A数据,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对应的浓度值; 或由标准试样数据获得线性方程,将测定试样的吸光度A数据带入计算。 注意在高浓度时,标准曲线易发生弯曲,压力变宽影响所致; * 第一节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AAS basic principle of AAS 原子吸收现象:原子蒸气对其原子共振辐射吸收的现象; 1802年被人们发现; 澳大利亚物理学家 Walsh A(瓦尔西)发表了著名论文: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之后迅速发展。特点: (1) 检出限低,10-10~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