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徐健顺吟诵的规则:一本九法.doc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5徐健顺吟诵的规则:一本九法

吟诵的规则?:一本九法 徐健顺 吟诵,是汉文化圈?中的文人们?对汉诗文的?传统诵读方?法,也是汉诗文?的重要创作?方法,自先秦以来?,在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吟诵是汉诗?文的活态,是汉诗文的?声音载体,是“乐”的功用的实?际主要承载?者,是汉诗文的?传承形式,也是重要的?传统教学方?法,对我们理解?汉诗文、学习汉诗文?,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语诗歌多?半是先吟后?录的。鲁迅有诗云?:“吟罢低眉无?写处”——鲁迅尚且如?此,何况唐人乎??何况汉人乎??所以古人叫?“作诗”不叫“写诗”。 诗是吟出来?的——这件事有什?么重要意义?吗?有的,太重要了。 吟诵的时候?,字音拉的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从而占据了?诗歌意义的?很重要的部?分。声韵的意义?与字面的意?义的结合,才是汉语诗?歌涵义的全?部。当我们抛弃?声韵意义的?时候,诗歌的涵义?不仅仅是不?完整、不深刻的,而且我们对?字面意义也?往往会产生?误解。百年以来,我们是用西?方的poe?try理论?来解释汉语?诗歌的,只讲字义、意象、结构、背景,不讲声韵,这是对汉语?诗歌的根本?性误读。文赋也是这?样。关于这一点?,我已另文撰?述,在此不多谈?了。 吟诵为什么?又是教学方?法?再深言之,为什么要吟?诵? 因为吟诵是?对诗文的理?解。 吟诵的声音?里包含着三?层涵义:第一,字面的意义?。吟诵是严格?依字行腔的?,绝不倒字,声母、韵母、声调,清清楚楚,准确地表达?出是哪个字?。第二,声韵的意义?。诗文的声韵?,包括押韵、格律、入声字、开闭口音等?等,都在吟诵中?表现出来,这些声韵的?意义也通过?吟诵而得以?展现,这是现代的?朗诵、朗读所做不?到的。百年以来,我们把对汉?诗文的理解?建立在朗诵?的基础上,这就出现了?意义的偏差?。第三,吟诵者个人?对诗文的理?解。每个人的吟?诵调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吟诵?不同的诗,也是不一样?的,吟诵两次,也会不一样?,为什么?因为理解不?一样了。反复吟诵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学习、主动思考、理解品味的?过程。 如此,教学的时候?就一定要吟?诵,老师把自己?的理解浓缩?在吟诵中教?给学生,学生反复体?会,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吟诵,如此代代相?传。现在读经的?人很多,读经倡导者?台湾的王财?贵先生有个?理论,说小时候背?过,长大自然会?理解。这个理论有?一个疏漏,古代的教育?并不是这样?的。小的时候老?师没有把理?解的种子放?进孩子的心?里,他长大后怎?能理解呢?古代的教育?,确实是小时?候背过,多背少讲的?,但是,小时候要埋?下理解的种?子,那就是靠吟?诵。后来的讲经?,也要靠吟诵?。 “吟”这个字在几?乎所有文人?的文集中都?会出现,而且频率非?常高,据有人用计?算机对《全唐诗》进行的字频?统计,“吟”字出现了3?397次,在《全唐诗》所有620?9个用字中?排第188?位,和宫、暮、安、醉、少、孤、晚这些字的?频率相近。可见吟诵在?文人的生活?和文化的传?承中是多么?重要的地位?。关于吟诵的?记载随处可?见,俯拾即是,但是关于吟?诵方法的文?献却很少。吟诵有哪些?规则?哪些习惯?怎样吐气发?声?怎样高低长?短?怎样变化发?展?这些都极少?有记载。中国也没有?吟诵谱,只有日本有?,而且年代并?不久远。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吟诵属?于口头文化?,人人皆能,各各不同,所以很少有?人专门论述?。我们在采录?吟诵传人的?时候,尤其是九十?多岁一百多?岁的人,他们是经过?私塾的学习?,真正会吟诵?的人,他们都说,吟诵有什么?可说的?有什么可研?究的?这是天生的?,就是这样!人人都会还?说什么?你也会!吟诵是自然?而然的,一张嘴自然?就是这样!这些都存在?我们的采访?记录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们即将出版?的《名家论吟诵?》。这种情况很?普遍,所以我们想?,这应该反映?了几千年来?古人对吟诵?的看法,可以作为吟?诵文献如此?之少的原因?。 如此一来,我们研究吟?诵方法的主?要依据,就是近百年?来的影音资?料。这些资料的?上限是民国?时期,其吟诵方法?可追溯至清?代中叶。清代以前的?吟诵也是这?样的吗?这的确是一?个疑问,今后也应该?进一步搜集?资料,深入研究。但是我们对?吟诵传统的?一贯性是比?较有信心的?,这个信心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 第一,吟诵是代代?口传的,口传文化普?遍有变异的?现象,但也普遍有?传承的性质?。这是人类学?的老话题了?。我们不是普?遍把《希腊的神话?与传说》、《山海经》等当作先民?的事实吗?实际上都已?经是后代的?口传。吟诵不是哪?个人创造出?来的,它是从老师?、老师的老师?、老师的老师?的老师那里?继承下来的?,其基本规则?和方法,应该改变不?大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