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密断裂韧性剪切带中首次获得黒云母40Ar/36Ar- 39Ar/36Ar等时线年龄为161±2Ma(孙晓猛,2008) 这一年代学数据应该准确地代表断裂第二期左旋走滑运动并扩展到我国东北-俄罗斯的时代。依据是: ①样品采集在东北,直接反映了北段左旋走滑时代; ②161Ma的年龄值与完达山地体走滑拼贴到佳木斯地块的时代十分吻合 ③Wang Yu(2005)获得了白云母40Ar- 39Ar坪年龄在162-150Ma之间,印证了郯庐断裂南段和北段都存在这一期左旋走滑活动,代表了南北贯通的时代。 ④ 160Ma是古亚洲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发生转换的时代。 说明东亚大陆边缘大规模斜向快速走滑-拼贴增生事件应该发生在中侏罗世末期,这一时代也代表了滨太平洋开始活动的时代 郯庐断裂带北段伸展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孙晓猛,2010):在叶赫乡,发现一条出露完好的花状断裂系。由5条分支断层所组成,它们均切割了沙河子组。但没有切割到登楼库组-泉头组,说明营城期佳伊断裂发生了走滑-伸展作用。(145Ma) (4)断裂南、北段白垩纪逆冲活动的差异性 万天丰(1996)、朱光等(2009)认为郯庐断裂带伸展活动开始于早白垩世初,并从早白垩世一直持续到古近纪;张岳桥(2008)认为郯庐断裂在早白垩世以伸展断陷为主,晚白垩世-古近纪以右旋拉分作用为主,在晚白垩世和古新世之间没有发生重要的构造运动 与郯庐断裂中南段韧性剪切带十分发育不同的是,北段最醒目的构造特征是大型右旋走滑-逆冲断带、断层相关褶皱和“逆地堑”广泛发育,王小凤等(2000)、孙晓猛等(2006;2010) 郯庐北段大型右旋走滑逆冲断裂带 在佳伊断裂带中大型走滑-逆冲断褶带中各种构造形迹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东、西两条边界主干断层附近,次级断层密集分布,褶皱构造以较紧闭的直立褶曲为主;相反在边界断层之间,断层和褶皱稀少,地层产状平缓,反映了边界断层是应力较为集中地段。 分支断层走向集中在5°-30°范围内,而断裂东、西边界断层的走向为北东45°方向,分支断层与边界断层呈锐角相交,分支断层几乎全部都具有陡倾特征,倾角在75°—85°范围内。说明构造变形带在逆冲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走滑分量,属于走滑-逆冲断裂带。根据分支断层与主干边界断层锐角相交关系,判断断褶带具有右旋走滑性质。 (5)郯庐北段右旋走滑断陷 不对称地堑构造样式,盆地一侧断层陡而深,另一侧断层切割较浅,说明在断陷过程中一侧断层起主要作用。沿地堑走向,发生半地堑构造样式断超方向左右变位。 (6)挤压反转阶段 渐新世末期,日本海盆强烈弧后扩张,并向西推挤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使佳伊、敦密地堑发生构造反转在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中形成广泛的逆冲断裂,同时形成整个东北地区以及渤海湾盆地新近系与古近系之间的区域不整合。 (7)新生代深切割阶段(22.8-9Ma) 以走滑作用为主,郯庐断裂切穿莫霍面直达上地幔,切割深度加深(70km左右),导致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幔源包体沿断裂喷出 火山口沿佳伊断裂规律分布 7.克拉通破坏 大陆岩石圈由于密度较低,能够长期稳定,难以被俯冲破坏而保留了地球上最古老和完整的地质记录,大洋岩石圈密度较大,易于被俯冲,所以大洋岩石圈年龄小于2亿年。大陆中又以太古宙克拉通密度最轻,具有大于200km的巨厚岩石圈,不易被破坏,因而能够稳定存在25亿年以上,表现为太古宙以后无明显的构造、岩浆、成矿活动,现今也无明显的地震活动。 然而中朝克拉通却表现出与世界其它克拉通十分不同的特征,该克拉通一方面保存有世界上罕见的大于38亿年的陆壳记录,至华北克拉通形成后至古生代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并存在巨厚的太古宙岩石圈,一方面在中生代以来又遭受到强烈的破坏。 (1)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标志:吴福元(2008);徐义刚(2009) 1.大面积强烈的岩浆活动(地台活化和准地台) 2.地势发生从高向低的转变 3.发育有变质核杂岩体和伸展盆地 4.岩石圈从200km减薄至现今的60-80km,且岩石圈地幔的性质与现代大洋地幔相似(由岩石圈地幔向软流圈地幔转变) 5.形成大量的金属矿产。 (2)华北克拉通破坏主要时代: 1.许文良(2006)、韩宝福(2004)认为,发生在 T 2.整个侏罗-白垩纪都是克拉通破坏时期 3.只发生在侏罗-白垩纪某一时段(或峰期徐义刚 ,2009)主要是135-115Ma(吴福元,2008) 4.路风香(2006)认为岩石圈减薄的高峰期应在新生代 135-115Ma的依据: 1. 130-120Ma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岩浆、成矿作用最强烈的时期,对应岩石圈减薄的最大时期,尤其是金矿惊人的形成在125-110Ma的狭窄范围内。 2.华北地区早白垩世是岩石圈伸展的高峰期,形成断陷盆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