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际网路与民族志学.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际网路与民族志学

網際網路的民族誌學 報告人:唐士哲 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系(所) 大綱: 民族誌學的認知轉變 CMC意涵的特殊性與普遍性 民族誌用於觀察網路的技巧與問題 田野觀察的時空條件 身份建構的真實性 研究價值與倫理的兩難 現象的微型與鉅型意涵的掌握 I. 民族誌學的認知轉變 民族誌學 *「異域的科學」(science of the exotic)或是「人(種)的圖像」(pictures of a people)(Hakken, 1999: 38)。 *研究者藉由自身的行動參與,觀察一個陌生的人類社會狀況,並藉由記載、詮釋、歸納整理出此社會狀況的意涵。 *具有反思能力的、且較具系統性的針對特定的生活方式或文化形式作長時間的觀察。 民族誌學的研究步驟: *包含了觀察與紀錄。 *觀察──研究者進入一個異域,摒棄原有的文化與教養包袱。在長時間觀察中,體驗並學習此異域特殊的語言、宗教、生活作息、言行舉止、風俗習慣,以及社交禮儀。 *紀錄──研究者以書寫詳細記錄自己的觀察,並透過合適的語言敘述「還原現場」,以對於一個社群生活產生「全面性的瞭解」(holistic understanding)。 Malinowski的功能主義觀點 「專業與科學的民族誌學」:人類學家應透過詳細的日誌,以盡量貼近異文化主體的觀察與書寫方式,提供特定族群所有文化的層面意涵的「專論」(monograph)。 進入場域、互動、資料蒐集、記載日誌、退出場域、由瑣碎的日誌中抽絲剝繭找出具有普遍性意涵的文化實踐,並藉以達到理論深化的目的。 目的:平衡研究者的主觀意識與報導客觀性,並建立詮釋的科學性與中立性。 民族誌學的想像危機 對「異域」的研究旨趣愈來愈與實體世界破碎而多元的文化經驗脫鉤。 (民族意識抬頭、身份政治、旅遊、移民、媒體) Arjun Appadurai:「我們生活在一個包含許 多種類寫實性的世界中,有一些是虛幻 的,有一些是社會主義的,有一些是資本 主義的,還有一些則尚未被命名。」 質疑「天真寫實主義」(na?ve realism)式的報導文體。 正視「再現的偏差」(the bias of representation)之必然。 Clifford Geertz: 所謂田野觀察記錄,究竟是本於對現實的銘記(inscription)?或是虛構的文本化(textualization)? 方法學上討論的核心問題:誰在書寫?如何書寫?寫給誰看? 省視在民族誌學的寫作過程中,報導者的語言如何再現了報導者與被報導者,或者描述主體與被描述客體間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知識產出的「代表性」問題:對全然符合科學性語言的可及之質疑。 Clifford將民族誌書寫比擬為一則「寓言」(allegory) ──在再現文化的同時,同時也再現了 「詮釋」的行動本身。 ──研究者捨棄將文化描述視為「這 個代表了、或象徵了那個」,而應視 為「這是一則講述那個的(且充斥道德意 涵的)故事」。(Clifford, 1986:100) Tyler: 視參與觀察為「對話」(dialogue),書寫成了展現「民族誌情境」中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合作」與「協同」的關係 。 四點與網際網路相關的認知轉變: 面臨「浮動中的生活世界」(lifeworld in a flux),田野觀察的場域打破定點迷思,場域可能是「多重」且「多變的」。 分析「主體」,不再只是言行一致、且受既有物質環境影響的「人」。(例:主體遁入娛樂形式建構的想像世界中) 社會生活或文化存在的場域,除了實體社會空間(如家庭、村落、部落、博物館等)外,有更多是在虛擬的的「網絡」(network)中成形。 4. 研究者的角色,介於「權威冷靜的客觀者」與「積極主動的介入者」之間,亦即Marcus所言「依狀況而定的主動者」(circumstantial activist)。 II. CMC的「特殊性」與「普遍性」 特殊性意涵: *網路所型構的虛擬空間(cyberspace) --非視覺所能直見,空間是「發生」 的,而非「存在」的 。 --空間的意涵建立在「關係」與「連結 性」上 。 *網路所型構的身份 --使用者在不同的介面中遊移,且可創 造多重身份。 --藉由「化名」(pseudonym)或「匿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