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的比喻.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调查研究的比喻

调查研究的比喻 1620年,弗朗西斯璐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中用蚂蚁、蜘蛛和蜜蜂生动地描述了不同的方法论范式,对于调查研究来说,正确的方式方法无疑是调研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既然如此,我们不妨用蚂蚁、蜘蛛和蜜蜂的形象来考量一下调查研究这个问题。 蚂蚁总是不知疲倦地积累食物,它生存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寻找、搬运和储藏食物。它们到处寻觅搜集,在面对超过自身搬运能力的目标时,蚂蚁也会运用团队的力量,将目标分解或者前拉后推地直接运进洞里。但是,蚂蚁对食物的分解和协作并没有预设的目标和创造。这是很多“伪调查研究者”真实的写照。他们或有心回避,或无意失范,简单草率,囫囵吞枣,“眉毛胡子一把抓”式地拼凑以前的数据和材料,将我们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导演成一场又一场“作秀”。这种“伪调研”既缺乏正确的动机,又没有规范的方法,不产生任何实质成果和真实效用,就像蚂蚁觅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蜘蛛则是另外一种形象。它自吐玄机丝,稳坐八卦阵,先布置好一张大网然后坐着等食物粘上去。培根说这好比理性主义者,闭门造车,将自己先天的思维能力生搬硬套。从调查研究角度,蜘蛛可能有一点被误会了,因为它偶尔也会主动出击猎捕食物的。但“蜘蛛模式”仍需批判,关键点不在方法,而在于动机和立足点。调查研究应该遵循明确目标、设计方法、搜集材料、分析综合、形成理论最终指导实践的全过程,其中树立确切目标和理论指导实践两个环节的现实意义尤其重大。理论应当联系实际,调研重在解决问题,不以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求实效为目标的调查研究都是形式主义。这种调研既无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也无益于我们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 蜜蜂不同于蚂蚁和蜘蛛,它是辛勤和智慧的结合体。“执两用中”,它既广泛搜集花粉,又兀自酿造蜂蜜,“勤劳成蜜后,辛苦为人甜”很好地把握了采粉与酿蜜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查研究也是这样,感性材料是粗糙的、表面的、肤浅的,但却是调研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它是“酿蜜”之源。感性材料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言之,感性材料的大量积累要以理论层面的总结创新和指导实践为目标。系统地说,就是要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把握问题内在的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而不是颠倒头足,为了预设的结论而去拼凑甚至伪造数据和材料。 “蜜蜂模式”在采粉与酿蜜之间还蕴藏了许多智慧,仔细考量,我们可以在其过程中找到更多关于调查研究的启示。 清代的郑板桥曾经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调查研究中,一花一草,一枝一叶,我们都应向蜜蜂一样,广查深究,酿造沁人心脾的鲜蜜。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