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十九世纪以前西方莎评.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9十九世纪以前西方莎评

杨周翰:十九世纪以前西方莎评 2011-03-06 14:07:39 《 莎 士 比 亚 评 论 汇 编( 上 ) 》 引 言 莎士比亚评论是一门很有趣味的学问。我们从历代莎评不仅可以看到时 代的变迁,各时代、各阶级、各种流派的批评标准,从而看出其文学趣味、 文学风尚,更重要的是这些评家从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观点论述莎士 比亚,或褒或贬,给我们今天提供了许多有意思的意见。莎士比亚处于一个 特殊有利的地位,因为他是世界文学中被人们评论得最多的作家之一,从 17 世纪一直到今天,三百多年没有间断。19 世纪以前的英、德、法、俄,古典 主义者、浪漫派、现实主义者,纷然杂陈;进入 20 世纪后,各种资产阶级批 评流派更是五花八门,也可算是百家争鸣吧。十月革命前后,出现了试图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重新估价莎士比亚的评论著作。以上种种评家,他们的观点 我们不一定同意,但他们各抒所见,往往有精到之处,有合理的部分,可以 供我们参考。这不仅对我们对莎士比亚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很有帮助,而且 一般地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也应有所裨益。有些评论是颇为荒 谬的,但这也可以从反面推动我们思考问题。不论是好的、比较好的、甚至 不那么好的评论,都能开拓我们的眼界,启发我们的思考,作到兼听则明。 在莎士比亚还活着的时候,他的成就已经被他的同行所承认。本·琼生 就称他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即 使像罗勃特·格林这样的剧作家,在他临死时虽警告同行要警惕那只“暴发 户式的乌鸦,用我们的羽毛装扮他自己,在演员的皮下包藏着虎狼之心”, 也从反面说明莎士比亚的成就,说明他是善于吸收并改进他人的长处的。由 于时代太近,当时的评论不可能是深入细致的分析,但却也在大处指出了他 的作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德莱登是 17 世纪最重要的莎评家。莎士比亚死后 26 年,清教徒封闭剧 院,同时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在此前后,莎评可以说是空白。弥尔顿在革 命前也只写了一首纪念诗,只是泛泛赞美莎士比亚的诗句流畅感人;在《欢 乐》一诗中称他为“最最温柔的莎士比亚”,富于幻想,他的诗是天籁。资 产阶级掌权没有多久,封建复辟,宫廷中带来了法国文学趣味。德莱登的评 论,所谓新古典主义(以区别于罗马奥古斯都时代的古典文学)评论,就是 迎合从法国来的宫廷的趣味的。这一潮流支配了 17 世纪末和 18 世纪英国文 学评论。德莱登是第一个严肃地系统地阐述新古典主义文学创作原则和批评 标准的作者。他以希腊、罗马和法国戏剧同莎士比亚相比较,既承认莎士比 亚伟大,又感到他的方法不令人满意;既表现了民族自豪感,又不想违反时 髦的法国风尚;他认为莎士比亚的语言不规范,不合贵族的典雅的趣味。但 是他肯定,莎士比亚悲剧的情节尽管破坏了三一律,却引起良好的效果。他 特别肯定在塑造人物方面,尤其在描绘各种感情(他称为“激情”)方面, 莎士比亚是个能手。如把德莱登同新古典主义狂热分子莱莫比较,则德莱登 不仅开明,而且有见地。(莱莫称《奥瑟罗》为一出“手帕的悲剧”,做妻 子的应从中得到教训,不可随意遗失衣物;是一出流血闹剧,毫无味道,云 云。) 新古典主义莎评大致有这样两派:极端派和开明派。德莱登应属开明派。 新古典主义第二位大师约翰逊也是属于这派,但理论内容有所不同。约翰逊 提出理性和常识为批评标准,作品优劣要由时间来考验,在方法上他也强调 比较。他比德莱登在更大程度上从新古典主义下解放出来。他认为莎士比亚是 “自然的诗人”,他的作品是生活的镜子,他写的人物既有“共同人性”、 “普遍人性”,又有个性。伏尔泰说莎士比亚把克劳迪斯国王写成酗酒之徒 是不成体统,约翰逊反驳说,伏尔泰没有抓着克劳迪斯性格中的“普遍人性”。 他认为莎剧中悲喜交错虽不合法则,但合乎生活,用常识、历史本身的发展, 来为莎士比亚破坏三一律辩护。他批评莎士比亚的严重缺点在于缺少道德目 的,不评是非。他这种思想是同稍前和当时流行的伸张市民道德的市民悲剧 相一致的。这也是他不完全理解莎士比亚的地方。他又批评莎氏情节松散, 使人不生快感,语言俚俗或华丽夸张,也说明他未能摆脱古典趣味。不过他 强调莎氏善于观察、学习,是有说服力的。他指出莎剧的感染力来自它能引 起观众的同情,这种从主观感受评定莎剧已肇浪漫派之端。 英国 18 世纪后期出现了三个对人物性格专门进行分析的评论家。托马 斯·惠特利(Thomas Whately,卒于 1772 年)在 1770 年前写了《关于莎士比 亚某些人物的意见》;威廉·理查生(WilliamRichardson,1743—1841)写 了《对莎士比亚某些卓绝人物的哲学分析和说明》(1774);莫尔根写了《论 约翰·福斯塔夫爵士的戏剧性格》(1774)。惠特利是国会议员,他的文章 没有写完,他明确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