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地理案例读后感.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澳大利亚地理案例读后感

读《澳大利亚高中地理教材案例》有感 —地理教育“唯教材观”怎样才能改变 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堂?就像我们在课堂上所争论的一样,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每个地理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我认为无论谁读完《澳大利亚高中地理教材案例》都会有小触动的,因为我们能够从和我们传统教材理念差别这么大的案例中找到那么多的不同。 从澳大利亚的这个教学案例我们看到国外关于教材安排的的不同一面。该案例围绕“贫困国家的共同特征”选取了柬埔寨一个贫困农民一天的生活为缩影,给学生描述一幅活生生的生活画卷。如果不了解开头所述,我几乎不能想象这堂课是地理课,因为内容主线就是一个贫困的家庭。可是细细读来,发现其中还是充满了地理的韵味,无处不存在地理要素,从普通人的生活中,介绍了柬埔寨的历史、政治农业、工业、人口以及教育等给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问题,并从中显示了当地的气候等自然状况。该案例以小见大,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一个农村家庭让学生感受类似于柬埔寨这样的一个贫困国家的社会经济现状,从而与材料开始前的一个宏观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从多维度对贫困国家有一个详细的认识,从而能和自己的生活作比较,通过案例后边的学生作业设计,让学生从地理视角认识和理解贫困国家的共同特征。 纵观整个教学案例,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案例内容的安排到学生活动的设计都围绕着如何让学生理解“贫困国家的共同特征”这一主题开展的。首先提出贫困国家的小农经济的现状是其共有的特点,并用图表变现澳大利亚与这些国家的农业人口的比重,以表现发达国家与贫困国家的区别;然后选用一个完整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最后用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探讨这种社会经济现状的特征、它有哪些积极的意义、和澳大利亚比较两国的不同并思考贫困地区的总体特征是如何表现的以及通过要求学生查阅各种数据和资料,让学生从按例外了解柬埔寨的人口以及历史等各方面的信息,更清晰地认识篇首提出的“贫困国家共同特征”这一要求。该案例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去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方法分析问题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反思贫困国家的问题,以促进他们更好地认识所处的社会和形成客观的国际观念,追寻一种普世的世界观。这种案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与《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关于地理教育方向的选择上提出的“选择上述哪一种方向(区域学习和专题学习),或是把他们结合起来,取决于我们的教育哲学倾向,不论选择哪一种方向,学习地理应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探究”观点是具有相似性。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运用一种培养学生探究的方法去思考问题,最终找到需要的答案,形成学生的一种运用地理思维去思考和分析相关素材的能力。 这种单独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的案例和国内教材中每单元最后问题探究的案例相类似,但是其表达效果却大不一样。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作为比较,我们发现我们的案例总是力求把一个问题给拆解开来,从农民工、农民工与农村以及如何解决农民工问题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以为共性的概念一个简单的例子无法完全表达,这样学生缺乏对整个问题的完整认识,最终无法形成对于对农民工问题的客观理解,。要是我们能够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能让学生从一个很小的视角了解一个农民工家庭的整个生活工作状况,最后反应整个农民工问题,肯定能够引起学生普遍的共鸣,最终很好的达到教学预订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你会去重新编排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吗?现实的情况往往令人遗憾,许多教师为了教学进度,经常忽略问题研究这些问题,还有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浅尝辄止,完全照着教学参考的要求来,从没有想过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方面的内容。 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教师都按照教材“按图索骥”,认为教材没有安排的东西,怎么教,形成一种地理教学“唯教材观”。 看完整个案例,听过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争论,总是停留在这个教学内容到底适不适合我们的教材,总有人说这个案例的篇幅过长或者不适合实际的需要,而且分歧巨大。那到底是什么在左右我们的思想,让那么多的人觉得这种长篇的案例无法适合教学呢?我想教学中传统的“唯教材观”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总是照着传统教材的框架来构建我们的课堂,认为只有把教材上所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记住那些地理名词、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并在考试中充分发挥出来才是好的教学,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为教材而教学的禁锢,最终形成为地理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学生考试能力的的教学观念。在新课改的教学过程中,许多老教师依然以传统的教材编写方式来诟病现有的教材,认为这样的教材不适合教学活动的开展,总是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把原有教材的知识补充进现有的知识框架,这也是一种”唯教材观“导致的对新事物的抵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当这么多人看到”澳大利亚高中地理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