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 《作为生物的社会》课件2 (共38张PPT).ppt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 《作为生物的社会》课件2 (共38张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 《作为生物的社会》课件2 (共38张PPT)

2.结合这些蚂蚁、蜜蜂、鲱鱼和黏菌细胞等事例,联想我们人类,你能够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这些事例都说明,许多动物和人类一样,有等级有秩序,有很多社会行为,它们进行群体生活,能思考有智慧,共同经营起一个大家庭,它们同人类一样,经常是相互依存,同步活动的。它们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人类应当学习它们的团队精神。 3.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4.本文是如何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 举出实例来说明事物,使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叫做举例子。在本文中,为了阐释群居性昆虫可能有一些是集体性的社会,作者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来阐明事理。蚂蚁、白蚁和蜜蜂等例子很有代表性,阐释群居性动物具有社会性,具有联合的智慧。这样,事例为读者所熟悉,阐释的事理易于读者所接受。需指出的是,自然科学论文中的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相同的是,二者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化、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明显的区别是,议论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自然科学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阐明事理的。 5.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思路明晰、结构严谨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以轻松有趣的方式提出了一连串激动人心的想法。他把群居性昆虫看做是整体、有生命的活的系统。课文先概括阐释自己的科学理念,然后具体介绍,举事例来阐释,最后再作综合分析、阐述。作为一篇自然科学论文,其最终目的是让人信服。本文结构的严谨,增强了说服力。 6.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带有幽默、含蓄的特点。 自然科学论文,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的知识,阐述一种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如果不注意语言艺术,就达不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本文没有讲章式的艰深晦涩,而是以轻松幽默的笔调来阐释。如谈到蚂蚁时,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以幽默的笔调写出了蚂蚁工作的社会性,既分工又合作。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文中不少。这样能够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使所论述的问题易于读者接受。 1.语言简洁、幽默,意蕴深刻,发人深省。 文章一开头就展现了作者的幽默笔触,将一群医学家描写成动物的活动状态,在描写蚁群时将它们描述为“小机器”,“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描写一只独行的蚂蚁时,说它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充分体现了其语言特点。 2.用例丰富,说理形象,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 在讲述生物的社会时,列举了蚂蚁的个体和集体活动,建造蚁丘的过程;白蚁的群体智慧在其建造中的运用;蜜蜂的紧密联系性,此外还有黏菌细胞的单个动物合成一个生物的群体性。如此众多的事实充分论证着生物的社会;最后将人类的活动与上述动物活动作比,进一步说明了主题。 第十二课 作为生物的社会 酬乐天频梦微之 元 稹 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作者背景】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市)人。出身于衰落的官僚家庭,家境清苦,幼而好学,15岁考取明经科,25岁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名列前茅,被授左拾遗之职,后又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被贬斥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拜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所。元稹是与白居易齐名的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两人诗风相近。在诗歌理论上,元稹与白居易的文学主张也相同,他们都推崇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倾向,主张诗歌应反映现实,尤其要揭露“病时之尤急者”。元稹论诗以风雅比兴为准绳,他推重“稍存寄兴”的讽喻诗创作,提出讽喻诗创作的准则为“寓意古题,刺美见事”,批评辞藻华美的诗文。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元稹与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年至821年)形成了“元和体”诗风。 这是一首酬和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这时,元稹贬通州,白居易谪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现在,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诗中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老朋友感情这样深挚,使他深深感动,因此作诗酬和白居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