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及其现实意义概要.ppt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王阳明心学及其现实意义概要

王阳明心学及其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一、王阳明其人 二、王阳明其学 三、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 一、王阳明其人 (一)处于何世 明代伦理道德的特点:1. 追求享受,崇尚奢华;2. 贪污成风;3. 士人投靠权贵,结党营私;4. 拜金主义盛行。(《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张锡勤 等) 朱元璋其言其行:“朕自开国以来,凡官多用老成。既用之后,不期皆系老奸巨猾,造罪无厌。 ”强力反腐。 王阳明的批判:“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几千年矣!”(《答顾东桥书》) (二)是个何人 1.年轻时志大、宗儒而学杂 “何谓第一等事”?“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 “五溺”: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氏。 2. 成人后的经历 (1)反刘谨而获罪 (2)处蛮夷而悟道 (3)再出山而立功(略) (三)有何经历:反刘瑾而获罪 刘瑾其人: 贪腐的宦官(《亚洲华尔街日报》:“千年最富50人中国6人上榜”:根据赵翼《廿二史札记》,刘瑾有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余万两,他珍宝无算。……按照米价折算,刘瑾的家产相当于254.88亿人民币。 ) 反刘瑾者的下场: 监察御史蒋钦向皇帝举报:……昨天(1507年2月19日 ) ,刘瑾向天下三司官员索贿,每人1000两银子,甚至有要到5000两的。不给则贬斥,给了则提拔。全国都感到寒心,惟独陛下把他放在身边使用。这是不知道左右有贼,把贼当成心腹了……请立刻杀刘瑾以谢天下,然后杀臣以谢刘瑾…… 有的贬,有的死,有的杖责。 王阳明挺身而出,受刑并流放。 (三)有何经历:处蛮夷而悟道 一是因为有了充裕的独处、深刻反思时间和空间 (历史上很多优秀人物深刻思想的重要条件); 二是有了思考参悟的重要体验 (满朝文武皆饱读诗书,却在大是大非面前畏葸不前;但山野百姓并无半点文墨。为何往往有正义感。为什么?诗书是否能读出知识来,却不一定读出良知来;具有了知识却未必会有信仰;百姓不通文墨却能恪守“良心”,知“良心”就能具“良行”,而很多士大夫则反是。“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 ) 二、王阳明其学 心学的要点 一、心外无理(心即理) 二、知行合一 三、致良知 (一)心外无理(物) “心即理” (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二)知行合一 (徐)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先生曰:“试举看。”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 (三)致良知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 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 ‘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 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 然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碍,所以须用‘致 知’‘格物’之功。胜私复理,即心之‘良知’曾 无障碍,得以充塞流行,便是致其知。知致则意 诚。”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一 以上三点,主要围绕道德立论——“心即理”之“理”,是一个有道德的天理良心的“理”;“知行合一”之“知”与“行”,是道德的良知和行为的良行;“良知”也是道德的一种表述。 (四)怎样理解“心学”之二 那么,人类道德从何处来?有人认为道德是天生的,固化在人类的心中的;有人认为道德是后天的,是天理体现在书本上、万物中的,需要人们经过学习、体验才能具备的。 王阳明持前一种观点,认为天理(道德)本来就固化在人心之中,所以说“心即理”;认为良知与良行天生就是人的本能,如同好食好色,所以说“知行合一”;他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被贪欲污染,天理被遮掩了,良知良行迷失了,所以要经过修养,重新回到天理和良知,所以说“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