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概要
① No : 材料的疲劳极限 是在N=N0时求得,当NN0时,取N=N0时计算,各种金属材料的No大致在106~25X107之间,但通常在107下求得,所以算KN时,No=107 如硬度≤350HBS钢,如N 107 取N0=107 ≥350HBS钢,如N 25X107 取N0=25X107 有色金属(无水平部分),规定当N025x107时,取N0=25X107 ② m—指数与应力与材料的种类有关。(6~20) 钢 m=9——拉、弯应力、剪应力 m=6——接触应力 青铜 m=9——弯曲应力 m=8——接触应力 σ-1、 σ0实验测定 由于材料试件是一种特殊的结构,而实际零件的几何形状、尺寸大小、加工质量及强化因素等与材料试件有区别,使得零件的疲劳极限要小于材料试件的疲劳极限。 机械零件的接触应力通常是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在载荷重复作用下,首先在表层内约20μm处产生初始疲劳裂纹,然后裂纹逐渐扩展(润滑油被挤迸裂纹中将产生高压,使裂纹加快扩展,终于使表层金属呈小片状剥落下来,而在零件表面形成一些小坑 ,这种现象称为渡劳点蚀。 静应力: 表面压碎 ——脆性材料, 表面塑性变形——塑性材料 变应力:疲劳点蚀——齿轮、滚动轴承的常见失效形式。 第三章 机械零件的强度 基本要求: 1.理解低周循环疲劳、高周疲劳和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主 要因素; 2.掌握疲劳曲线和极限应力图; 4.理解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3.了解机械零件的抗断裂强度; §3-1 材料的疲劳特性 一、载荷的分类 1.按载荷性质分 1)静载荷:大小方向不随时间变化或变化缓慢的载荷。 2)变载荷:大小和(或)方向随时间变化的载荷。 2.按使用情况分 1)公称载荷(名义载荷):按原动机或工作机的额定功率计 算出的载荷。 2)实际载荷:作用在零件上的真实载荷。 3)计算载荷 :设计零件时所用到的载荷。 计算载荷与公称载荷的关系: Fca=kFn Mca=kMn Tca=kTn 4)载荷系数:设计计算时,将额定载荷放大的系数。 由原动机、工作机等条件确定。 二、应力的种类 静应力: σ=常数 变应力: σ随时间变化 平均应力: 应力幅: 变应力的循环特性: ----脉动循环变应力 ----对称循环变应力 -1 = 0 +1 ----静应力 o t σ σ=常数 循环变应力 T σmax σmin σa σa σm o t σ 对称循环变应力 r =-1 σmax σmin σa σa o t σ 脉动循环变应力 r =0 σmax σm o t σ σa σa σmin 变应力下,零件的损坏形式是疲劳断裂。 表面光滑 表面粗糙 ▲零件表层产生微小裂纹; 疲劳断裂过程: ▲随着循环次数增加,微裂 纹逐渐扩展; ▲当剩余材料不足以承受载 荷时,突然脆性断裂。 疲劳断裂不仅与材料性能有关,变应力的循环特性,应力循环次数,应力幅都有关的断裂。 ▲疲劳断裂的最大应力远比静应力下材料的强度极限低,甚至比屈服极限低; ▲ 疲劳断口均表现为无明显塑性变形的脆性突然断裂; ▲ 疲劳断裂是微观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疲劳断裂具有以下特征: ▲ 断裂面累积损伤处表面光滑,而折断区表面粗糙。 σmax N 三、 s-N疲劳曲线 用参数σmax表征材料的疲劳极限,通过实验,可得出如图所示的疲劳曲线。称为: s-N疲劳曲线 104 C 在原点处,对应的应力循环次数为N=1/4,意味着在加载到最大值时材料被拉断。显然该值为强度极限σB 。 B 103 σ t σB A N=1/4 在AB段,应力循环次数103 σmax变化很小,可以近似看作为静应力强度。 BC段,N=103~104,随着N ↑ → σmax ↓ ,疲劳现象明显。 因N较小,特称为: 低周疲劳。 σmax N σr N0≈107 C D σrN N σB A 104 C B 103 实践证明,机械零件的疲劳大多发生在CD段。 D点以后的疲劳曲线呈一水平线,代表着无限寿命区其方程为: ? 由于ND很大,所以在作疲劳试验时,常规定一个循环次数N0(称为循环基数),用N0及其相对应的疲劳极限σr来近似代表ND和 σr∞。 曲线方程: σmax N σr N0≈107 C D σrN N σB A 104 C B 103 CD区间内循环次数N与疲劳极限srN的关系为: 式中, sr、N0及m的值由材料试验确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