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外国文学第33章《洛丽塔》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演示文稿演讲PPT学习教学课件医学文件教学培训课件

第三十三章 《洛丽塔》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英文:VladimirVladimirovichNabokov,1899—1977),俄裔美国作家、诗人、评论家。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一贵族家庭。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后,纳博科夫一家离开俄罗斯,前往克里米亚居住。在克里米亚白军起义失败之后,全家又被迫前往欧洲西部开始流亡生活。 1919—1940年,全家辗转于英国、德国和法国。在英国,纳博科夫成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一名学生,有计划地学习斯拉夫语和罗曼语。纳博科夫随家前往英国前曾出版两本诗集。《国王、王后与杰克》(King,Queen,Knave,1928)体现了纳博科夫精雕细琢、讲究格局形式的艺术特色。纳博科夫在昆虫学方面具有的兴趣和研究方式也使他的作品对事物的观察与描述显示出一种细致入微和精巧的特色。纳博科夫作品的中心主题是用各种象征手段表达艺术本身的问题。 《斩首的邀请》(InvitationtoaBeheading,1936)充分显示了他的才华。他最优秀的俄文小说《才能》(1937—1938)依赖文学模仿,是一个转折点,热衷于采用模仿,后来成为他的主要写作技巧。移居美国后,他把1940年移居前的生活写成自传体小说《说吧!回忆》(Speak,Memory,1951)。他的英文小说包括为他带来巨大财富和国际声誉的畅销书《洛丽塔》(Lolita,1955)、《苍白的火》(PaleFire,1962)和《艾达》(Ada,1969)。 除小说、诗歌外,他还发表了4卷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EugeneOnegin,1964)的译作和论述。1977年7月2日,纳博科夫病逝于瑞士洛桑。墓碑镌文将其丰富的一生精炼为如下字句:“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作家”。《洛丽塔》通过最终沦为死囚的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HumbertHumbert)的自白,叙述了他(一个中年男子,大学教授)和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畸恋”故事。小说最初未获准在美国发行,于1955年首次由法国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 二、评论文章 《〈洛丽塔〉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节选美国学者彼得·莱温对《洛丽塔》作出了处于叙事和道德张力之中的深入解读。他转换了亨伯特的叙述视角,从而论证了亨伯特的道德是一种“道德唯我论”。从视角转换的角度看,这种道德是邪恶的。纳博科夫十分厌恶“小说的思想”这种说法———尤其是托马斯·曼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思想。在1969年的一次访谈中,他解释道:“说到‘思想’,我当然指的是普遍的意思,即弥漫在所谓伟大小说中的宏大而真挚的思想。 这种思想最后不可避免地就会发展成膨胀的时事评论,像死去的鲸鱼一样进退两难。”《洛丽塔》,一个男人迷恋一个12岁小女孩的故事,也许可以被讽喻性地解读出“普遍的思想”,如自私、抗议、强迫。但是在小说的一开始,作者就清楚地警告读者不要这样去阅读这部作品。在“序言”中,一个虚构的心理学者小约翰·雷博士强调:“这部书对严肃的读者所应具有的道德影响。”因为,他解释说,“在这项深刻的个人研究中,暗含着一个普遍的教训:任性的孩子,自私自利的母亲,气喘吁吁的疯子———这些角色不仅是一个独特故事中栩栩 如生的人物,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有强大影响的邪恶。 《〈洛丽塔〉与美的现代体验》节选 美国学者巴特勒从审美的现代性体验的角度, 对文本做出了深刻而细致的分析。关于美的不同概念必然包含着对于美的不同体验。既然性感少女的美牵动了亨伯特的所有感知和能力(嗅觉、味觉、触觉,同时还有心灵活动、视觉和听觉),那么,爱和诱惑不可分割。 练习思考题 1.请梳理小说对亨伯特和洛丽塔在旅途中下榻的旅馆类型,并分析纳博科夫笔下的美国旅馆文化特点,就此写一篇小文。 2.请分析小说中亨伯特的叙述特点,说明其视角对于洛丽塔自身感受的遮蔽。 3.请结合小说中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美的描述,分析这种描述的特点。 延伸阅读 李小均.2007.自由与反讽:纳博科夫的思想与创作[M].南昌:百花洲出版社. 纳博科夫.2005.文学讲稿[M].申慧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谭少茹.2009.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汪小玲.2008.纳博科夫小说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参考文献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2005.洛丽塔[M].主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ButlerSH.1986.“Lolita”andtheModernExperienceofBeauty.StudiesintheNovel,18.4(Winter1986):pp.427437. DamroschD,PikeDL.ed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