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是这样长大的–临时房屋区
我是這樣長大的
–臨時房屋區
目標:
1. 希望讓人對臨時房屋區有所認識,了解臨屋居民生活的情況。
2. 讓人知道每個人的成長經歷都是重要的,是歷史的一部份,應好好的留
存下來。
3. 與人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
活動:
1. 工作紙﹝一﹞,讓學生回憶自己的成長經歷,那一部份最珍貴、最深刻
和值得懷念,與同學分享。讓大家能對每個人的故事有所了解,以及希
望能讓學生找回他們失落了的記憶。並希望透過這次的活動,讓學生明
白到他們的經歷是重要的,是下一代了解他們成長經過的證據。
2. 工作紙﹝二﹞學生能透過成比例的家具放進格仔紙內,能具體的知道臨
屋單位的細小,感受一下臨屋居民的苦況。
3. 看電視節目,透過播放《鏗鏘集》之《我在臨屋長大》(1995 年 12 月24
日)有關臨屋的節目,以及課前和課後,讓學生能對臨屋有更多和更具體
的了解,以及讓學生能與現時居所作一比較。
1
我是這樣長大的
–臨時房屋區
臨時房屋區簡介
臨時房屋區是對一些無家可歸、不能負擔私人樓宇租金、又或者不符合入
住公共房屋資格的市民提供暫時解決問題的辦法。1979 年,我的父母從中國大
陸偷渡來香港, 在“魔鬼山"﹝即現在的油塘附近﹞買了一間木屋,因政府要
清拆這裡的木屋,而我們又沒有能力租樓和買樓自住,故我們一家被分派到西
貢沙角尾臨時房屋區﹝簡稱臨屋區﹞居住,這是一個剛建成的臨屋區。在這裡
我渡過了三年的童年歲月。
1964 年開始,無家可歸的人士可在“安置區"內獲得空地,而其中只有公
共水喉及公廁設備,入住安置區的居民可獲准搭建一間簡單木屋或鋅鐵的平
房。不過,該等安置區的房屋經常清拆。 1973 年房屋委員會獲得政府撥款以改
善早期安置區的設備,例如提出獨立水喉及電力供應。同年,政府亦撥款給委
員會來興建新型的臨時房屋,設備較多,並擁有多列由木框支撐的石綿瓦上
蓋。獲得入住的居民,在配得該種“半建成"的單位後便建造他們的內外牆
壁,故“安置區"是“臨屋區"的前身。
1971 年的臨時安置區 。1
1
1971 年的臨時安置區 。2
臨時房屋一是兩層高或者是只有一層的臨時樓宇,香港先後出現 80 多個臨
屋區﹝見附表一﹞。臨屋區全盛時期,曾有多達 4 萬多戶共 13 萬多人居住,曾
為香港市民提供大量居住單位。
1984 年第一個“雙層全建式"的臨時房屋區建成。而我住的西貢沙角尾臨
時房屋就是由木柱及鋅鐵搭成的雙層建築物。單位內沒有廁所,也沒有浴室。
廚房是一個附設於屋外牆壁的增建物,面積是 3 平方米。門前是去水溝渠,臨
屋區內設有公共廁所、垃圾站及一些簡陋的露天兒童遊戲設備。3
隨著時代進步,狹小的居住單位已經不合時宜。特區政府早在 1998 年時已
經宣佈會全面清拆臨屋區,直至 2001 年 5 月 31 日,位於西貢的最後一個臨屋
區:沙角尾臨屋區清拆行動正式完成,標誌著臨時房屋正式在香港消失。
我在臨屋區的日子
1986 年 7 月,我家搬進西貢沙角尾臨時房屋區,記得爸媽在房屋辦事處辦
理手續時,為免哥哥與我搗蛋,故在對面的士多店買了一支價值 8 毫子的冰條
給我們,我倆高興得不得了,一邊吃著冰條,一邊追逐玩耍。這是我第一次踏
進這個家–“臨時房屋區"。
2
臨屋區有十幾座至一百多座不等,最大的臨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