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影视批评方法论10 后现代批评课件.pptxVIP

(精选)影视批评方法论10 后现代批评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演示文稿演讲PPT学习教学课件医学文件教学培训课件

第八讲 后现代主义影视批评方法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最初产生于1940 年代至 50 年代的建筑学、诗歌等领域,表示不同于传统的、个性化的风格。到了1960 年代,表现为一种文化现象。 60 年代以后,便被赋予了一种哲学观念。70 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一词被广泛应用到文化理论领域,用来描述同现代主义相对立的或取而代之的那些艺术作品,80年代达到鼎盛。 它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德里达、利奥塔、福柯、罗蒂、詹姆逊(詹明信)、哈贝马斯等。 后现代影视批评就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对影视后现代特性的批评,主要代表有鲍德里亚、詹明信、布尔迪厄等。一 后现代主义略述(一)后现代文化 参见(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一章、第八章 1、后现代与现代性 后现代是与“现代”相对应的概念。 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术语,指涉紧随资本主义和工业文明时代而来的那个时代,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视为真理之所在和系统性知识之基础。 概言之,现代性的核心词是:工业文明、启蒙精神、理性主义等。 (参见金观涛:《现代社会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第二章) 后现代是是后工业社会的共生物。如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大出版社1997年版,第157—163页)所指出的,这一时代的主要特点在于,现代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传媒技术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社会背景。 其一,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商品逻辑全面渗透到文化领域,文化生产形成产业机制,从以往的生产本位转向消费本位,完全迎合市场和消费大众的需要,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旨归。于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消失了,文化溢出原有的圈层而走向大众文化,成为地道的消费品。 其二,同时,支撑现代性的启蒙精神、理性主义失落; 其三,人从这个世界的中心被移植出来,对于现代主义努力寻找价值,探求人生意义的冲动和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目标被消解。2、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精神的反拨。具体表现为 : 首先,现代主义艺术代表的是精英路线,后现代主义则代表一条流行主义或大众路线。 其次,后现代主义者抛弃了现代主义者的那种对日常经验彻底颠覆的策略,转向了一种面向日常生活和日常经验新立场。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文化特征,给人的直观印象是钟情于现实生活甚至是平庸的日常生活形象。 最后,现代主义是个分化的过程,不但宗教的和世俗的事物、社会的和文化的事物分离开来,而且各门艺术自身,甚至一门艺术内部,都发生了深刻的分化运动。而后现代主义似乎是对分化的反动,于是出现了“去分化”。在“去分化”的运动中,被现代主义艺术家所确立的生活与艺术的界限,各门艺术间的界限,艺术与非艺术间的界限,纯粹审美经验和混杂日常经验阔的界限,以及精英和大众间的界限都被打破了。三 后现代主义影视批评代表性观点 (一)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的著作中与传播批判相关的有《消费社会》(1970年)、《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年)、《生产之镜》(1973年)、《象征交往与死亡》(1976年)、《仿真与拟像》(1978年)等。他从消费、信息、传媒和技术的角度,用“仿真”理论为世人描绘出一幅由“拟像(Simulacrum)”、“符码”、“内爆”和“超真实”所组成的后现代世界。 (参见:凯尔纳等:《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第四章,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符号在后现代社会的支配性 2、“拟像”与传媒 “拟像理论”是鲍德里亚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他认为,正是传媒的推波助澜加速了从现代生产领域向后现代拟像(simulacres)社会的堕落。拟像是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在此意义上,原本也是一种拟像,幻觉与现实混淆,现实不存在了,没有现实坐标的确证,人类不知何所来、何所去。“内爆”。 3、无所适从的受众(二)詹明信的电影理论 美国,弗雷德里克·詹明信(Fredric Jameson,亦译詹姆逊),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年)、《语言的牢笼:对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1972年)、《政治无意识》(1981年)、《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等。 詹明信撰写了两部专门研究电影的著作《可见的签名》(1990年)和《地缘政治美学》(1992年),后现代电影是后现代艺术特征的集中体现。 1、后现代电影生存环境 后现代文化氛围下的西方电影,大都打上了后现代的时代烙印。他认为,电影作为一种文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