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险大塘(余杭水利志)概要.docVIP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险大塘(余杭水利志)概要

第五章东苕溪治理 东苕溪位于杭州西北,杭嘉湖上游,处于浙西山区与杭嘉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其主流南苕溪源出东天目山,系浙江省的暴雨中心之一。支流有中苕溪和北苕溪。经历代修建整治,形成南湖、北湖和东苕溪右岸西险大塘:自汉、唐始,历代曾相继修筑堤塘涵闸湖,堤防为防御洪水侵袭,建涵闸为放水灌溉之用,筑湖为分杀洪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起初以维修加固为主,20世纪60年代起,遵照“上蓄、中分、下泄”的治理方针,按省、市、县统一规划,陆续建造调洪水库、加高加固堤塘、改建沿塘涵闸、整修南湖北湖、河道截弯取直、拓宽束窄河段,经数十年努力,至21世纪初,初步形成拦、滞、御、导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 第一节 西险大塘加固 东苕溪右岸西险大塘自余杭镇西的石门桥,经余杭、瓶窑、安溪、獐山至德清大闸,全长44.9公里,其中余杭境内长38.98公里(经加固工程截弯取直后实测为38.73公里)。《杭县志稿·水利》“西险大塘”条载“自余杭石门桥起,至化湾人县境,东至奉口陡门,沿西为武康县境,北至劳家陡门人德清县境之通称。”苕溪自古建有堤塘,相传初为大禹所建,“大禹筑塘,名西海险塘”(陈善《南湖考》)。苕溪经天目山脉而流人杭嘉湖平原,为何有“险塘”之称呢?“余杭非临海地,胡为乎苕溪之塘而有“险塘”之名哉?“……是以苕溪之塘,险要厉害,并埒于海塘也”(潘瑗《南湖水利论》。苕溪大塘其险要厉害并埒于钱塘江海塘。旧志多有记载:“西险大塘旧以险名,当三苕汇合之冲,左多高山,右皆平壤”,“汇万山之水于一溪,下关杭嘉湖三郡田庐性命”,“三水既合,势益奔涌,直流暴涨,不能追泄则泛滥为害,流尸散人旁邑,多稼化为腐草。”宋代余杭县丞成无玷《水利记》日:“苕水发源天目,经两郡六邑以人于具区。二当天目之麓,山隘地高,水经三邑,处其下流’水势奔放不可为力;余杭界其间,襟带山川,地势平彻,当苕水之冲。流洪常一再至,久雨或数至。倏忽弥漫,高处二丈许,然不三日辄平。其为患虽急除,而难测以御也。故堤防之设,比他为重。使是邑也,无堤防,则野不可耕,邑不可居,横流大肆为旁郡害。故余杭之人视水如寇盗,堤防如城廓。旁郡视余杭为捍蔽,如精兵所聚,控扼之地也。”西险大塘系东苕溪的右岸大堤,因位于杭州西,堤塘险要,为杭城及杭嘉湖西部屏障,东与钱塘江相对,故称西险大塘。 西险大塘为余杭历代重要水利工程,始建年代不详。明确记载是东汉熹平年间( 172—178),余杭县令陈浑于东苕溪南岸筑塘,设陡门、塘堤、堰坝数十处,俾蓄泄以时,旱涝无患。“浙江东迳余杭故县,东汉陈浑移筑南城。县后溪南大塘即浑立以防水也”(郦道元《水经注》)。“后汉熹平二年,县令陈浑修提防,开湖灌溉县境公私田一千余顷,所利七千余户”(《舆地志》)。“汉邑令陈公浑相形度势,于溪南浚南上、下湖,幅员数十里,筑高塘汇水。仍通一港,由石门桥引溪水入湖,暂潴以杀其怒,俾得徐就溪流不致泛滥”(戴日强《南湖说》)。 唐宝历年间,归珧出任余杭县令。时南湖年久失修,堙塞严重,归珧循陈浑所建旧迹,浚湖修堤,恢复蓄泄之利。宋崇宁五年,杨时为余杭县令,竭力阻止权相蔡京欲潴水增胜葬母于南湖之侧,使南湖蓄洪功能免受侵害。 南宋绍兴二年(1131)三月,左从事郎、余杭县丞章籍建龙光陡门。淳熙六年(1179),钱塘县分段筑塘间以陡门,名为“十塘五闸”,十塘为黄鄱、烂泥湾、化湾、羊山、压沙、上林陵、中林陵、下林陵、唐家渡、大云寺湾塘,五闸为化湾、甪窦、安溪、乌麻、奉口陡门,今仍沿用其名。明代朝廷对水利较为重视,永乐元年(1403)浙西大水,朝廷特差户部尚书夏元吉督治水患。次年又派通政使赵居宸至浙添设治农官置圩。永乐三年(1405),苕溪洪水冲决化湾塘,闸圮,朝廷遣户部尚书夏元吉、通政使赵岳来浙,督修3年方成。正统十年(1445)又坍,派遣工部侍朗周经来浙江主持修复,动支仓米3700石,南关厂木3000株,才修复如故。嘉靖三十六年(1557),组织民工对黄鄱塘等加高培厚,使之坚固。万历三十六年(1608)五月,化湾塘被冲毁,钱塘县令聂心汤主持先筑备塘,后修水闸,以为水旱备。黄汝亨有碑 记。万历三十九年(1611),西险大塘余杭险要地段900丈,堤脚用木桩、块石加固,并挑土培厚,历时一年。明代堤塘整治技术逐渐改进。然限于条件,西险大塘仍经常出观险情和坍塘圮闸,其中有明确记载的,自明永乐元年(1403)至清光绪八年(1882)就发生14次:永乐间,化湾闸圮;正统十年,化湾塘闸圮;景泰七年,瓶窑塘圮;成化七年,化湾塘决;万历三十六年,化湾闸圮,南湖塘溢决;万历三十七年,南湖诸堤皆决。清康熙五十五年,安溪闸圮;乾隆四十年,大云湾塘大溃;嘉庆十六年,羊山塘坍陷;道光三年,唐家渡塘冲塌;道光八年,压沙塘,大云湾塘坍溃;道光二十九年,大云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