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内容概要.ppt

  1. 1、本文档共1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训诂学内容概要

第一章训诂的内容 来自吐蕃语的:赞普(君主),蒙末(君妻),拂庐(赞普帐) 来自于佛经的:浮屠,沙门,比丘僧,塔钵,阿罗汉 来自蒙古语的:站,火赤里(厨师),罟罟(妇女头上的装饰品),打剌孙(酒)等 来自满族语的:吉林(临江),松花江,戈壁(沙漠) 六、校勘: (一)“校勘”的含义 “校”,《说文解字》:“校 ,木囚也。从木,交声。”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 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一致,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因此,“校”字用作动词时,便有“比勘、核对”的意思。 如《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这里的“校”,就是指校正文献的文字异同。 “勘,校也”(《说文解字》) “勘,覆定也”(《玉篇》) 勘有“削除覆定”之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如汉应劭《风俗通义·古制》:“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于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帛上。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勘”。《魏书·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拾遗补缺)石经。”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 “校”和“勘”二字被连用来表示核对文字的意义。至宋代已增设“校勘”一职,可见此词至迟到宋代已被普遍使用。 校勘,亦称校雠。刘向《别录》:“校雠,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其谬误为校; 一人持本,若冤家相对,故曰雠也。”可见,校雠也有校勘文字错误的原始意义。 据此,校勘就是利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及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异同,审定正误,力求最大限度恢复古籍本来面目。 (二)校勘的发展 校勘由来已久,春秋是其源头。孔子删定《诗》《书》《易》《礼》《春秋》,就是对先秦典籍进行校勘、整理。如: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己”字缺两“丨”便误为“三”,古文“亥”作“ ”,“豕”作“ ”,非常近似,故子夏根据文义及字形加以校勘,从而纠正其错误。这是校勘的萌芽。但此时的校勘是偶然为之。 真正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校书活动是从汉代刘向开始的。 《汉书·艺文志》记载:“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凡《诗》六家,四百一十六卷。凡《礼》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凡《乐》六家,百六十五篇。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凡《孝经》十一家,五十九篇。凡《六艺》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 由此可见,汉代的文献校勘、整理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汉人的传注常常包含着校书,郑玄的《周礼注》《仪礼注》和《礼记注》以及《毛诗笺》尤为如此。 唐人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将音、义、校三者结合起来,取得了突出成绩。 清人成绩更是辉煌,惠栋、戴震、王念孙、王引之、俞樾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校书同样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与训诂合流。 (四)校勘的内容: 1、校异文: 异文就是指同一语言环境中同一位置上的不同的文字,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或因音近而致误:《史记·五帝本纪》:“涿鹿”作“浊鹿”。 或因形近而误:《礼记·典礼下》:“倾”作“侧”; 或因古今字致误:《礼记·王制》“圭”后作“珪”。 或因正俗致异:《周礼·天官》“飱”作“飧”。 或因抄写致误:《礼记·月令》:“渔师”作“榜人”;《史记·五帝本纪》:“载”作“履”等。 校正异文的方法是为校而记异。不作是非判定,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格式: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亦作X ”。 2.校讹文 讹文即文献中的错别字(异文中也有错别字),出现讹文的原因除了上面几种外,还有如下原因: 或因字体而致误:如《时则》“戉”误作“戈”。 或因妄改而致误:如《杂志·原道》“六”误作“人”。 或一字误分二字,如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忘”误作“正心”。 或二字误作一字,如: 《岱览》:“立坛之内地。”《后汉书·祭祀上》作“立坛丙地”,非也。按:“丙”当是“之内”的误写。 格式:校正讹文常用“甲当作乙”,“X当作X”,“X当为X”。 3、校脱文 脱文为古籍中不明显的缺脱文字,亦称夺文。书写中有时用“口口”来表示。 出现脱文的原因有: 或自然脱落,或因不慎脱落,或刻书妄删脱落。 格式为: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如: “酒正奉之。”(《周礼·天官·酒正》)郑玄注:“故书‘酒正’无‘酒’字。” 或用:脱“酒”字;或用:酒,脱文。 4、校衍文 衍文是古文献中多出的不应有的文字,亦称羡文。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