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近现代农村社会阶级历史变迁(1912-1979)
[1]《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3-644页 [2]郑艳凤.《1949-1956年我国农村阶层阶级的变迁》[N],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3]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 [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119页-204页 [4]段若鹏,钟声,王心富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阶层结构变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林毅、张亮杰,《新中国阶级阶层社会结构演变历程》[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版,103-105页 [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7]杨华,《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各阶层分析——探寻党和国家政权在农村社会的阶层基础》[J],农村经济,2009.12 [8]搜狐博客;李毅,《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2013年6月,山东社会学演说/274735118.html, 参考文献: 谢谢观看! 恳请批评与指正!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专业交流 模板超市 设计服务 NordriDesign中国专业PowerPoint媒体设计与开发 本作品的提供是以适用知识共享组织的公共许可( 简称“CCPL” 或 “许可”) 条款为前提的。本作品受著作权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的保护。对本作品的使用不得超越本许可授权的范围。 如您行使本许可授予的使用本作品的权利,就表明您接受并同意遵守本许可的条款。在您接受这些条款和规定的前提下,许可人授予您本许可所包括的权利。 查看全部… 汇报内容 1 2 5 3 4 中国近代农村阶级组构成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社会阶级阶层演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我国阶级变化 中国农村社会阶级变迁演变的总体特点 建国初期农村阶级组构成 阶层与阶级 阶级是指由于社会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社会集团。 阶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阶层,是指对特定社会生产关系或特定的社会群体进行分析区分,或对某一方面如经济收入进行专门考察来区别社会群体。 一、中国近代农村阶级组构成 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前后,农民在全国总人口中约占80%,我国农村阶级主要为地主富农及土豪劣绅、中农、贫下雇农,人数之比比例大约为1:2:7。建国前后,国家统计局对土改前土地占有状况的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是: 贫雇农占户数的57.44%,占人口的52.31%,中农占户数的29.20%,占人口的33.19%,富农占户数的2.08%,占人口的4.66%,地主占户数的3.79%,占人口的4.75%,其他占户数的6.49%,占人口的5.09% [1] 。 1911年-1949年前后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农业的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我国“一化三改”基本完成。其中,农业合作化是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这个时期社会变革的过程,也称农业集体化。 二、建国初期农村阶级组构成 1949年到1956年加入互助组织行列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比重的情况如下[2] : 1950 年为10.7% , 1951 年为19.2% , 1952 年为40.4 % , 1953 年为39. 5 % , 1954 年为60. 3 % , 1955 年为64. 9 % , 1956 年为96. 3 %。 并且,在1956 年87. 8 %的农户加入了高级社,8. 5 %入了初级社。至此,农民经济分层几乎不存在了。 1949年到1956年 建国初期按所有制划分的社会劳动者构成(单位:万人、%) 1952年 1957年 1952年 1957年 社会劳动者合计 20729 23771 100 100 1.全民所有制职工 1187 2003 5.8 6.7 2.集体所有制劳动者 7320 20805 35.3 87.5 城镇集体职工 23 650 0.1 2.7 农村集体劳动者 7297 20155 35.2 84.8 3.个体劳动者 11829 615 57 2.6 城镇个体 883 104 4.3 0.9 农村个体 10946 411 53.6 1.7 4.公私合营 26 346 0.1 1.5 5.私营 367 2 1.8 … 注:本文数据资料若未注明出处,则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下同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1956年到1966年概况 1958年,在“一大二公”的极“左”意识形态的影响下, 农村各地掀起了从高级社迈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