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doc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词,运用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见微知著”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感受、领悟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3、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具体事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感受、领悟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学习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出示有关科学精神的名言警句)老师有几句名言警句送给大家,读一读!(生自由读) 这些名言警句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我们把它们也称之为真理。这些真理常常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指导我们的言行。今天,老师再送同学们一条真理,那就是(师手指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既然是正确的道理,咱们就应该读得理直气壮!再读。(生再读课题) 【评析:教师用“朋友”的身份“送”有关科学精神的名言警句,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又为下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课前探究,检查预习。 过渡:(出示预习提示表格)课前同学们根据预习提示预习了课文,我们来交流一下? 1、交流作者资料 谁先来交流有关作者的资料? 2、交流作者提出的观点、事例。 (1)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师板书:观点) (2)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的? (师相机分行板书:洗澡水的漩涡 紫罗兰的变色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3、检查词语。 (1)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词语是不是也掌握了呢?(出示词语) (2)读一读。(生自由读) (3)谁来读第一行?他读对了,我们就跟读一遍。(每生领读一行,其他学生跟读) (4)读得很准确,你们觉得哪个词不好理解?(生说:见微知著) (5)是的,简单说,“微”指细小,“著”指大的,见微知著就是指从细小的现象中看出大的问题。关于“见微知著”,还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呢?(出示有关“见微知著”的故事)谁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附:在商朝时期,大臣箕子(jī) 偶然看到纣(zhòu)王的生活出现了一点小变化——用了一双极其名贵的象牙的筷子,他见此情景大惊失色,但纣王作为一国之君,用这样一双筷子不是太正常不过了吗,箕子又何必如此大惊小怪呢?原因就在于早期的纣王是非常朴素的。后来果然如箕子所料,纣王变得昏庸残暴、极度奢华,以至最后成了亡国之君 (6)后来人们就用“见微知著”比喻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或发展趋势。文中三个事例中的人也都是从细小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最终找到真理的。 【评析:教师以表格的形式,明确预习要求,使学生的预习更加有效;教师检查词语时抓住重点词“见微知著”,以点带面,扩展到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过渡自然。】 三、细读课文,品析感悟。 1、在比较中发现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浏览课文,看看这三个事例在介绍上有什么相同点?(生浏览课文) (2)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3)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文中有一段话和你们说的意思是一样的,看看是哪一段?(生读第2自然段) (4)(出示第2自然段)我们来读一读(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里的问号和感叹号分别代表什么? (5)简单说,“?”就是问题,“!”就是真理。(师在题目下板书“?”和“!”) (6)作者用“?” “!”这两个标点符号表述有什么好处? (7)是的,直观形象,通俗易懂。这是一种表达的好方法,以后写作时我们可以借鉴这个方法。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发现三个事例在介绍上的相同点,引导学学生聚焦第2自然段,初步了解“?”“!”的含义,为下文以“?”“!”为线索探究三个事例做铺垫。】 2、探究第一个事例。 (1)“问号”指什么? 出示:每次放掉洗澡水的时候,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引导学生抓住“每次”“总是”读书、体会科学精神。(教师相机板书:见微知著) (2)叹号是什么? (3)过程是怎样的? 出示: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紧紧”“反复”读书,体会科学精神。(师相机板书:追根求源) 从“?”到“!”的过程是漫长的,是艰辛的,是枯燥的。(配乐)渲染朗读。 从这里我们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科学精神?(师相机板书:锲而不舍) (4)总结: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之后他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我们说——(生齐读“谢皮罗教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师:这个事例就向我们证明了——(生齐读课题) 【评析:教师以“?”“!”为线索引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