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舟九号飞船 主讲:谷惠芳 10电信2 目录 一、神九基本资料 二、神九发射飞天 三、神八神九比较 四、意义和小结 一、神九基本资料1.简介 航天事业是危险与荣誉并存的太空探究工程。神九作为探究太空的一种必备工具。 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 2.发射前准备工作 第一阶段 2012年4月9日,出厂测试。 第二阶段 2012年5月9日,进行在发射场的各项测试准备 工作。 5月11日至6月6日,完成火箭状态恢复、吊装对接、总检查测试、火工品测试及安装;逃逸塔进场,完成技术准备。 6月3日,神舟九号飞船完成扣罩工作。 6月7日,船罩组合体转运至垂直总装测试厂房,与火箭完成对接。 6月7日,为改进型长二F火箭安装逃逸塔。 6月8日,火箭完成技术区所有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 2012年6月9日,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 船、长征二F遥九火箭组合体已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技术区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第四阶段 2012年6月13日,发射之前最后一次检查完成。 2012年6月13日,进行了最后一次模拟加注演练。 2012年6月14日,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各大系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联合演练。 3.基本数据 发射时间: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 发射火箭:中国“长征二号F”遥九运载火箭 返回时间:2012年6月29日10时许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女) 三位宇航员各自的任务:飞天后三位宇航员各自有不同的任务。景海鹏作为本次任务的指令长,将在整个乘组中发挥核心作用。刘旺被分配的主要任务是“交会对接操作岗”。刘洋主要负责空间医学实验。 二、神九发射飞天1.发射 2.变轨 6月17日凌晨1点半,神舟九号飞船进行了首次变轨,当天它将进行5次变轨来追赶天宫一号。神九的轨控发动机经过短暂开机,对神九的轨道进行调整。 3.自动对接与手动对接 三、神八神九比较1.对接比较 (一)、交会不同 (1).交会对接进入方向不同 神八两次对接全部采用从后向进入对接,也就是说飞船在后,向前追赶天宫一号,在逐渐接近的过程中,与天宫一号对接,同时,第二次对接采用飞船撤退至140米的地方进行对接的方案。神九将进行前向对接,也就是说,飞船在前,由天宫一号追赶神九进行对接,在第二次对接中,采用飞船自动撤离、撤退至400米的地方进行前向对接的方案。 (2).交会对接方法不同 神八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采用的是在飞船上的交会对接设备的引导下自动交会对接,而神九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在进行自动交会对接的同时,还将采用人工手动控制方法进行,以验证航天员人工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 (3).交会对接环境不同 由于神八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为减小空间各种光波对交会对接设备造成的干扰,神八交会对接任务设计上采用的是在阳照区开始自动交会对接,待对接完成的时候,已经处在阴影区,而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则在全阳照区间进行。 (二)、由自成一体到联成一体: 神八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只是完成了两个飞行器的刚性连接,连接两个航天器的舱门并没有打开,因此,在舱内环境上来讲,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个整体。 由于神九的航天员要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里,进行工作、生活和组合体载人环境的全面验证,因此,神九的航天员将打开两个航天器的舱门,这时,神九将首次实现与天宫一号的空间连通,成为运行在太空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大房间,航天员穿过神九舱门,进入天宫一号,进行相关物品转移、工作和生活。 神九与神八的任务比较 四、意义实验小结 1.成功对接的重要意义 对中国来说,成功的载人对接任务是在2020年前后建立空间站计划的重要一步,这不仅将是其不断增长的太空能力的最新展示,同时还将与其日益扩张的军事和外交影响力相匹配。 2.航天医学实验研究 (1). 航天飞行中航天员营养代谢、在轨情绪、生物节律变化等方面的实验研究。 (2).失重生理效应机理与防护研究。 (3).环境医学与航天员空间作业能力相关技术研究。 通过这些实验,可验证失重生理效应相关防护技术,为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