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运移.ppt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油天然气运移

(五)二次运移的结果 最终结果,聚集成藏(即形成油气藏),或者小规模聚集不能成为有价值油气藏,或者逸散。 在二次运移过程中,会有以下变化: (1)产生天然色层效应:随运移距离增加,重组分减少、环烷烃和芳香烃减少,高分子烃类化合物减少。从而,颜色变浅。 (2)发生化学变化:如氧化作用,此时胶状、环烷烃增多等,与色层效应相反。 (3)途中留下痕迹:如形成有机包裹体,它们成为研究油气运移路径、相态、形成条件等方面提供直接或间接的信息。 图: 酒泉盆地老君庙背斜带油气运移方向 从鸭儿峡向老君庙、石油沟方向,原油正烷烃主峰值逐渐降低,C22以上与C23以下的比值逐渐增加,原油比重、粘度、含蜡量逐渐变低 如何追索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 初次运移 二次运移 介质条件 烃源岩 储集岩及其他 运移条件 至少达到油气生成的温度,发育超压 油气饱和度大于临界饱和度;运移动力大于阻力 运移时期 油气开始生成的时期 初次运移后,交替进行 运移方向 分子溶液受控于水势;油或气游离相运移受控于油或气势梯度和毛细管压力;分子扩散运移取决于浓度梯度。裂缝方向控制了油或气初次运移的方向。 沿油气力场强度方向运移 当运移遇到非渗透层时,沿储集层和非渗透层界面发生运移,在该界面内,油气沿其力场强度在该界面投影方向运移。 运移通道 孔隙系统、裂缝系统 孔隙系统、裂缝系统、其他不连续面 运移结果 排烃 聚集成藏、逸散 思考题 1. 基本概念:油气运移、初次运移、二次运移和三次运移、油气二次运移力场强度。 2. 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 3. 油气二次运移的一般规律。 第五章 石油和天然气运移 第二节 油气初次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介质条件 油气初次运移机理 初次运移其他问题 痕迹 时期、深度 方向 效率 三、初次运移其他问题 (一)初次运移的痕迹 无论在烃源岩中还是油气本身,都或多或少保留着一些初次运移的痕迹。主要有: (1)烃源岩中的有机包裹体 有机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和长石假晶与次生加大边、碳酸盐胶结物、裂缝充填物中。 包裹体的成分、相态、丰度、均一化温度和产状,取决于油气初次运移时的温、压、盐条件、油气相态和成分、通道与方向等因素。反过来,研究有机包裹体又有利于揭示这些因素的本来面貌。 (2)油气中的微化石 油气初次运移可以将烃源岩中的微化石(如孢子花粉)携带出烃源岩。微化石记载着运移时烃源岩的许多信息。 (2)烃源岩显微结构 通过烃源岩薄片的镜下显微有机岩石学观察,能够发现成熟烃源岩中存在大量裂缝和微裂隙;在荧光显微镜下还能观察到微裂隙的形态、产状、沥青充填情况;在扫描电镜下能观察到干酪根组成的有机网络;在环境扫描电镜下甚至能观察到持续升温过程中,干酪根生气、排气动态。 (二)初次运移的时期、深度 原则上说,在油气生成之后,只要具备了排烃的条件,就有可能发生初次运移。所以,油气开始生成期(或者开始生成的深度)便是初次运移发生期的最早时间(例如分子扩散在油气一旦生成后即有可能发生)。开始运移后,不同时期油气运移的强度有所不同。 初次运移的时期(时限)、深度可以通过下列几方面确定。 (1)根据压实阶段确定 青柳宏一和浅川忠(1979)认为,早期压实阶段石油尚未生成,而重结晶阶段石油难以排出,故最重要的初次运移发生在晚期压实阶段,运移深度取决于地温梯度 。 日本秋田地区地温梯度对石油运移的影响 (2)根据微裂缝形成时间确定 按照微裂缝排烃的模式,初次运移发生的时间就是微裂缝形成的时间。微裂缝形成时间取决于流体压力变化。初次运移会周期性地发生。 (3)根据有机包裹体确定 有机包裹体(运移期成岩矿物捕获的原始油气样品),其形成的温度和压力,能够用来确定油气运移的时间及深度。包裹体的寄主矿物生成年代也可以用来确定油气运移的时代。 此外,根据地球化学分析,也可确定油气运移的时期和深度。 (三)初次运移的方向 初次运移的方向取决于油气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生储接触关系和通道特征。 驱使因素:烃源岩内的孔隙压力差最为重要,其次为浓度差。 生储接触关系:下生上储、上生下储、側变式等。 通道:微裂缝、孔隙 初次运移方向:以垂向为主,并以垂直向上更为重要。 (四)初次运移的效率 排烃效率:烃源岩排出烃的质量与生成烃的质量百分比。 排烃效率是定量评价含油气盆地资源远景的重要参数。常用的计算方法有两类,一类是根据生烃量减去残烃量求得排烃量,另一类是基于排烃模式直接计算理论排烃量。 原来一般认为,石油的排烃效率很低,根据估计小于百分之十;天然气的排烃效率要高于此值。 烃源岩有效厚度:在厚层烃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ipad0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