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文满坊巷.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笔墨文满坊巷

笔墨文章满坊巷? 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29日 11:00 来源:CCTV.com 陈宝琛   文儒坊的这幢房子,一百多年前,曾经远近闻名。   闻名是因为这个家族自从明嘉靖年间走出第一位进士后,持续若干代,一直在科举路上凯歌高奏,在清同治、光绪时达到顶峰。那时陈家七个儿子,除第五子早亡,其余六子皆中举,其中四个进士,三个翰林,长子陈宝琛还成为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陈家理所当然成为整个三坊七巷浓浓书香的代言人。   早在陈家六子科甲之前,三坊七巷就聚居了福州乃至福建大部分硕学通儒。   这里曾住着清嘉庆道光时期两位有名的读书人,一位是陈寿祺,福建四大书院之一鳌峰书院的院长。陈寿祺走后,房子的主人换成江苏巡抚梁章钜。   有趣的是,在鳌峰书院,梁章钜是陈寿祺的学生,而他的另一位同窗好友,则是清末政坛风云人物,被称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   梁章钜是林则徐禁烟的坚定支持者和配合人,身后著作70余本,被林则徐赞为 “仕宦中,著撰之富,无出其右”。   而他平生最爱也是诗书字画,书生本色,这个面积不大的小园林就是他58岁时的作品。   园林有一个美妙的名字,叫做曼华惊现。在不足100平米的地方,堆山,砌洞,凿池塘,建小桥,修亭子,还只是半边亭,然后坐在其中吟诵诗书,如果不是真风雅的读书人,谁能想出这样跌宕起伏又风流婉转的景致呢? 福建女子师范学校师生合影   梁章钜把他的藏书楼称为“黄楼”。一个姓梁的人,自己掏钱修楼,为什么不叫梁楼而称“黄楼”呢?   原来是为了纪念唐朝一个叫黄璞的人。   唐末黄巢起义,曾驻扎福州一个多月。   这期间,他做了两件足以写进历史的事:一是在这条巷的巷口贴安民告示,让百姓不要慌张,从此巷子就有了这个名字安民巷。第二是在队伍经过黄巷时,号令官兵熄灭手中的火炬,放轻脚步,原因是怕惊扰住在这里的大学者、诗人黄璞。   一个令整个盛唐都地动山摇的起义领袖,毕恭毕敬地为一个读书人熄灭火炬,可以想见黄璞的学识人品。据说,一直到解放初,黄巷内还有一块石匾,上面写着“唐黄璞旧居”,可惜后来不知所踪。   这是目前三坊七巷中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久远的名人旧迹了。   三坊七巷中另一处至今仍被读书人津津乐道的旧迹,是光禄坊的 “光禄吟台”。   “光禄吟台”这四个丰满圆润的字题于1000年前,书写者是宋朝的福州知州程师孟。   字刻于巨石上。当年程师孟经常在此吟诗赏玩,引得后人纷纷仿效,光禄吟台也就成为读书人聚首的好去处。 陈承裘故居门上雕刻   1833年,林则徐受邀来此放鹤游玩。那时这里已经成为他朋友的私宅。   40多年后,这里的主人变成了沈葆桢的女儿女婿。他们的孩子李宗言兄弟延续了外公热爱诗书的遗风,就在光禄吟台组织起诗社来。   诗社共19人,包括后来的《福建通志》总纂、同光体诗派代表人物之一陈衍,伪满洲国总理郑孝胥,和文学家、翻译家林纾。   他们同陈家的长子陈宝琛一道,从三坊七巷走来,照亮了整个清末民初的中国文坛。   林纾出身贫寒,家并不在富贵的三坊七巷,却常常出入光禄吟台。   他每月要四五次进诗社作诗,还频频向藏书丰富的李家借书,据说,几年间,他借阅的图书竟多达三四万卷以上。林纾后来以文言文翻译了《茶花女》《雾都孤儿》等两百多部欧美小说,成为中国介绍西方文学的先驱,是否也受到这个时期大量广泛的阅读、还有诗友们经常切磋技艺的影响呢?   而陈衍与郑孝胥,家都在三坊七巷。   在这座房子里,陈衍一直住到1937年去世。   1912年,作为晚清“同光体”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论《石遗室诗话》在报上连载,风靡一时。 陈承裘故居门上雕刻   可是满腹诗华的他却也遭遇了和严复一样的命运。从28岁开始直到47岁,陈衍数度进京赶考都不得中,终其一生也就只是个举人老爷。   民国四年,袁世凯策划称帝,设立筹安会,他还是同严复一道,被写入名单,而且位列“硕学通儒”之首。   然而这次他却和严复不一样,他没有沉默,而是火气很大地要求众议院撤销他的名字,然后就卷起铺盖重新回到这里,在小楼里看白云消涨。   此后,陈衍把他的才华大半都倾注在一本书里。   这是陈衍回家后,受福建督军李厚基之聘,编纂的《福建通志》。   这本史书共600余卷、约1000万字,全部由陈衍亲自审阅。他还亲拟了修志凡例,甚至连所要摘录的范围都亲自确定。   这部耗时五年的巨著,迄今为止,仍然是福建省志中最为完备的一部。   郑孝胥故居离陈衍的家不远。   这是故居的一部分——花厅。 陈承裘故居门上雕刻的是钟鼎礼器   郑孝胥13岁时背诵四书五经,流畅得如瓶中泻水;22岁高中福建省举人考试第一名,31岁随李鸿章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ipad0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