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选】从马致远的杂剧中看元代文人“九儒十丐”的苦闷遭遇
论文题目
从马致远的杂剧中看元代文人“九儒十丐”的苦闷遭遇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XXX
元代士人“九儒十丐”的苦闷遭遇
中文摘要
在异族统治下的元代,士人阶层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且背负着“九儒十丐”的屈辱。马致远作为元代文人的典型代表,把历史留给他们这一代文人的不公,苦闷,迷茫都写进了《荐福碑》中。同时,作为知识分子一直的信仰—出仕为官,在这种特殊的文化政策下,更成为一种奢望,也只有在归隐的生活聊以自慰,这一点在杂剧《陈抟高卧》中体现较深。
关键词
马致远 杂剧 九儒十丐 《荐福碑》 《陈抟高卧》
一、马致远看元代士人的命运。
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士的地位一直高居“士、农、工、商”的首位。
但有一个时期例外,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元代。
[1]“九儒十丐”的说法可见郑思肖《所南集? 心史》,“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各有所统辖”。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中最富文人个性也是反映儒士地位低贱最为深广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荐福碑》、《陈抟高卧》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宿命对于元代士人有着更深的体会,马致远在《荐福碑》中把这一代读书人的不幸,艺术的记录并传布开来。元代士人的宿命就是不公平的文化政策对元代士人尊严与抱负的肆意践踏。在宿命面前,更多的士人选择了后退,隐逸遁世以保留儒士最后的情操。《陈抟高卧》让马致远在山水间找到了现实无法得到的文人的尊严。
二、《荐福碑》笼罩在宿命论的阴影之下。
(一)马致远对命运最后的呐喊。
《荐福碑》大约写于至治元年(1321年)以后,当是马致远70余岁,是他晚年的作品。马致远一生历尽坎坷,自退出官场,隐居林下,悲愤的回顾和希望的幻景交织在一起,在人生最后的时刻,他把自己全部的人生体验、矛盾、迷茫,写进剧本中,作为临终的遗言,留给了下一代的文人。
(二)绝境中个人与世道的对立。
《荐福碑》的主人公张镐贫困潦倒“幼小父母双亡”,家境困拙,一直“飘零湖海,流落天涯”,甚至有时“饭颤有尘”,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他空怀高才大德,沦落在长子县教村学,受几个无知小儿的捉弄。幸而有范仲淹举荐,张镐拿了范仲淹写的书信去投托人,却接连“妨杀”了两个主人,使他投托无门,四处奔波;由于范仲淹的推荐,好不容易弄到一个吉阳县令的官职,却被张浩冒名赖走,并要杀死他;在龙神庙算命又得罪了龙神,恼得龙神骂他“你本是儒人,我
着你今后不如人”:他流落在荐福寺,长老答应送他一千份名贵的“荐福碑”法贴作为进京求取功名的盘缠,碑版却被龙神连夜用狂雷轰碎。走投无路的张镐悲愤至极,触槐求死。[2]故事多少带有一些宿命论的色彩,马致远的《荐福碑》对这一点进行强化,使全剧都笼罩在宿命论的阴影之下。在人物、情节方面,做了大量、精心的充实和加工,添了范仲淹的荐举、龙神的报复、坏人张浩搬弄是非等等。主人公张镐几番风险,几乎亡命,最终才否极泰来,而风险的成因都是冥冥之中的天命使然,最不可能的是当然的一齐降落张镐的头顶。全剧如同浓重的秋夜迷雾一样,给人以沉郁压抑的感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根摸不着的弦——天命,在操纵着、震颤着,令剧中人,也令读者生栗。《荐福碑》是凄凉的哀鸣,也是旷世的呼喊,是初黑夜现实中知识分子悲怆的心曲。
张镐是个值得同情的知识分子,是时代、命运捉弄了他,使他沦落、潦倒。他“高才大德,博学广文”,但正是他所习得的儒业,误了他的生计。冻杀我也《论语》篇,《孟子》解、《毛诗》注;饿杀我也《尚书》云、《周易》传、《春秋》。为了糊口,他受同名同姓的张浩之聘,在潞州长子县张家庄当书馆先生。落魄之中,他不禁发出悲愤的控诉:
【寄生草?么篇】这壁拦住了贤路,那壁又拦住仕途如今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则这有银的陶令不休馆,无钱的子张学干禄。
清人梁廷楠《曲话》卷二评论这支曲子说:“此虽愤时嫉俗之言,然言之最为痛快,读至此,不泣数行泪下,几希矣。”紧接这首曲后的【六么序?么篇】对天地发出质问,责怪“天公与小子何辜”,使我这个正直无私、满腹才学的人偏受“小儿簸弄,山鬼揶揄”。张镐的指天骂地,根本还是对献诗黑暗的诅咒。这也是元代士人发自心底的呐喊,他们苦闷,他们无助,这些呐喊也只能一泻心中之愤,却丝毫改变不了元代儒士的现实宿命。
在《荐福碑》中,马致远费尽苦心,处处暗示命运的存在。元代文人最大的命运就是在少数民族的强权下,他们和他们的文化一起被贬到最低,没有地位,没有机遇,没有希望。正如上文所说《荐福碑》是凄凉的哀鸣,也是旷世的呼喊,喊出了元代士人“九儒十丐”的苦闷遭遇,呼出了他们内心的苦闷,但剩下的也只有是承受宿命,遭遇着
文档评论(0)